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林石
编辑 | 角爷
一家房企连续违约,是一种什么感受?
6月29日,阳光100中国宣布一笔金额为2.196亿美元的债券正式违约。此外,这笔债券还有2846.87万美元的利息也未支付。
这不是阳光100第一次违约。
早在2021年的8月和12月,阳光100就已经分别出现了本息合计5240万美元、1.8亿美元的债券违约事件。
从曾经的中国十强房企,到如今“三道红线”全踩、排名掉到两百名开外、股票跌成“仙股”,阳光100的老板易小迪恐怕顾不上这些,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这债,怎么越还越多?
相较之下,前几年还在高喊“活下去”的万科,尽管也面临利润大幅下降的困境,如今却对未来显得“乐观”起来——
前几天的股东大会上,万科老总郁亮放话:短期市场已经触底了,但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万科自然有说这番话的底气,但更多的中国房企终究还是要面对一个终极拷问:
即使能够“缓慢恢复”,自己能不能扛到黎明到来?
还不起的海外债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这句话放在今天的中国房企身上再合适不过。
1993年,越秀地产发行了2只总金额为4.2亿美元的5年期美元债券。此后,陆续有房企在海外发行债券,但受政策限制,房企海外债规模一直不大。
直到2015年,发改委发布“2044号文”,宣布取消企业发行外债的额度审批,实行备案登记制管理。房企海外发债的“紧箍咒”才终于解除。
第二年多地楼市调控推波助澜,上交所、深交所先后发文,提高公司债发债门槛,并明确“债券募集资金不得用于购置土地”。
房企们闻风而动,开始在海外大肆“捞钱”。
2016年,房企海外发债规模为82.99亿美元。一年之后,这个数字就变成了387.47亿美元,翻了好几倍。
此后数年,房企海外发债规模持续呈现上升趋势。
地雷就此埋下。
彼时财大气粗的房企们大概不会想到,好日子会这么快就到头。
2018年6月,发改委表示“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主要用于偿还到期债务,避免产生债务违约,限制房地产企业外债资金投资境内外房地产项目、补充运营资金等,并要求企业提交资金用途承诺。”
2019年7月,发改委再发布第778号文,明确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
紧接着的2020年,“三条红线”出台,对房企的债务规模增速作出了明确限制。
曾经发债有多爽,如今还债就有多痛。
从过去的2020年到未来的2024年,中国房企们仅在海外债上,每年平均需要兑付的金额就高达近3000亿元。
还得起吗?
恒大还不起。2021年,在苦苦坚持了一年多之后,恒大还是出现了首次美元债违约,金额达2.5亿美金。
奥园也还不起。2022年1月,奥园宣布共4支总金额超10亿美金的美元票据违约,即将进入债务重组阶段。
富力也还不起。今年6月,富力甚至一口气发起了10个展期要约,未偿本金总规模高达49.4亿美元。
最不可思议的是,连2024年才到期的债券,富力都选择了提前展期。
实在没办法了。
违约是早晚的事,不如早晚认清事实,或许还能留下几份体面。
2021年,至少10家房企发生海外债实质违约,违约债券金额超63.4 亿美元,其中不乏佳兆业、当代置业、花样年、华夏幸福等知名房企。
刚刚过去的2022上半年,尽管有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匪夷所思的“万物可换房”,但大多数房企仍然困在还债的泥潭中。
接下来的半年,谁会是下一个?
借不到的境内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