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他们卖的一款东西叫‘海马益肾王’。包装上写着,含有鹿茸、鹿鞭、人参灵芝提取物,都是高档名贵滋补品对不对?但嫌疑人交代,他们进货成本5元都不到,这些名贵药材怎么可能有?”胡立冬说,“除此之外,每一款印在药品包装上的生产厂家,在网上均查不到。”
很多来到派出所,并得知这全部是一场骗局的老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民警向记者展示了一张骗子记录的表格。信息显示,犯罪嫌疑人根据老人购买的价格高低,会“回赠”一点小礼物,让老人家高兴。
比如买了几百块,送一本台历;买了大几千,送一套马甲。像陈大伯这样的“仆人”,会送一些驼绒裤、老酒等等。在暴利面前,这些礼品根本算不上多少成本。
但偏偏是这些礼物,让老人们对骗子愈加深信不疑,觉得骗子是真的关心自己,把自己当亲人。
起底爱做“干儿子”的嫌疑人
保健品行业出身,获取大量老人信息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民警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余某某。余某某反侦查意识之强,让民警调查起来也非常困难。
2018年,他与朋友吾某一起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主要目的就是向老年人推销保健品他们从上级王某处进货,“一共有8种,什么‘虫草’‘美国黑金’‘鹿鞭王’‘降糖胶囊’等。”
这家公司一般会选择在高档写字楼租办公室,定期还会搬家。“保健品”不放在公司,而是放在距离公司5公里的员工宿舍隔间。
平时,由余某某亲自负责收发货,吾某则负责管理仓库和包装产品,他们另外招了两名客服负责电话销售。
整个公司,就这么4个人在运作。他们是如何找推销对象的呢?
86年出生的余某某,此前在一家健康管理公司工作。在这行做久了,他明白一个道理:老年人渴望长寿、渴望关爱、渴望交流。这也是他能屡屡行骗成功的最大原因。
之后,他私自拷贝了原公司的客户名单,还在网上花钱非法获得大量老人信息。
随后,余某某团伙便虚构各类老年协会、退伍军人保障协会等名义,逐个向名单里的老年人电话推销。
余某某行骗还有两大特征,值得大家警惕。他从不在公司或者仓库所在的小区寄件,而是专门跑到附近几个小区,用别人的身份证发货,而且几乎每次都选择到付的方式收款。民警回头追查起来,就非常困难。
记者从钱塘公安了解到,民警将余某某、吾某、张某等人刑事强制措施后,又在其员工宿舍内搜出8类有毒有害保健品1100余盒。为使证据链完整,今年6月,钱塘警方赶赴河南,将余某某的上家王某某抓获。
王某某也并非生产厂家,而是一个二道贩子,可见“保健品”成本之低。
目前,此案嫌疑人因涉妨害药品管理罪、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等被移送起诉,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究竟哪些老人容易被骗?
最重要的,还是子女关心
采访中,民警和记者提到两个让他印象特别深的事情。
第一,这个骗局,和过去传统的老人保健品骗局有所不同。过去很多骗子都会组织老人到网点“上课”,通过不间断的给老人洗脑,让老人相信保健品的作用,从而下单购买。
记者家中一位老人,就曾经历过类似的情况。在家属白天都去上班,也不住一起的情况下,老人三天两头和朋友去家附近的培训点上课,并买了一大堆羊奶粉回家。同时,老人家也收获了“培训老师”送了赠品,说有任何需要,直接给他们打电话就行。
后来家里堆得多了,才被家属发现。可就算怎么问,老人家也不愿意说到底花了多少钱。一是怕被子女骂,二来也是不确定对方是不是骗子。
直到记者陪着老人去培训点退货,退回了一万多块钱,才知道原来这些“羊奶粉”竟然这么贵。
但这次报道中的骗局,公司不开培训点,不需要大量“老师”上课,整个公司只有4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