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17时03分,安倍被宣告死亡。
安倍派的去与留
7月10日,佐藤启以41%的得票率在奈良县成功连任参议员,领先了紧随其后的竞争对手12个百分点。胜选后的记者会上,他面色凝重,没有依惯例大喊三声“万岁”及接受赠花。
安倍遇刺后,现任首相岸田文雄拒绝以安全名义延迟选举,而是号召国民“不畏恐怖”。最终,本届参议院选举投票率比往届高出3%,奈良县当地更增长6%。虽然在野党候选人都对刺杀事件表示谴责,但“同情票”大多流向了佐藤启。在8日的枪声响起后,日本民众目睹了佐藤启跪在倒地的安倍身旁哭喊:“都是我害的。”
这是日本政坛争夺安倍“遗产”的第一幕。7月8日后所有政党同声谴责枪击的短暂“团结”景象,缘于安倍因刺杀这种“恐怖活动”而离世,却并不代表各方对安倍政治理念的认同。随着自民党、公明党执政联盟在10日的选举中揽下76个席位,远超岸田文雄选前定下的55席“胜负线”,“后安倍时代”的新博弈已经开始。
哥伦比亚大学日裔国际政治助理教授、东亚问题专家佐佐木文子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安倍遇刺前,自民党决策一直受制于力量最大的安倍派,属于党内第四大派系的岸田文雄在安倍派的支持下才当选总裁、成为首相,因而“尽管岸田文雄是自民党‘鸽派’代表,而安倍则是‘鹰派’领袖,但岸田文雄的执政必须反映安倍的理念”。
安倍去世后,安倍派失去了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现有领袖的政治影响力不及岸田文雄,安倍重点培养的“年轻一代”高市早苗更远逊河野太郎等其他派系中坚力量。更重要的是,本次参议院选举后,直到2025年7月前,日本不会再举行重要的全国性选举,这意味着岸田文雄有望迎来稳定执政的“黄金三年”。
但自民党内部依然面临两个现实的问题:岸田文雄是否能成为自民党最重要的领导者?安倍派内的两大派系安倍系和福田系是否会就此分裂?佐佐木文子表示,这将取决于岸田文雄接下来的具体行动:他很可能在短期内延续安倍的理念,显得更尊重安倍的意愿,但长期则可能做更多“自己真正想做”的决策。问题在于转变的时间与时机。
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将成为第一场战役。本次参议院选举后,以自民党为首的“修宪四党”占据177个议席,超出修宪所需的三分之二席位门槛。这意味着参众两院可以通过修宪议案,然后举行全民公投,如公投支持者超半数,则将开启“二战”以来的首次修宪。
不过,虽然岸田文雄在7月11日的记者会上称“将努力尽早推进提案”,但外界多认为这仅是“表态发言”。庆应义塾大学教授细谷雄一指出,修宪具体如何改动,“修宪四党”及自民党各派系尚无共识,难度很大,力主“新型现实主义外交”的岸田文雄也不愿因此破坏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是,安倍派等党内右翼正在尽最大努力掌握安倍“遗产”的话语权,从而让安倍遇刺成为“让他们变得更强大的契机”。而在修宪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立场,恰是争夺话语权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安倍时代’重塑了日本政坛和日本公众的世界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原东亚研究所所长彭佩尔说,“当安倍开始推动积极、强势的外交和安保战略时,许多人都持批评态度,认为日本应该是和平主义者,不应该增加安保开支,不应该冒犯任何国家。但‘安倍时代’成为了转折点,他将日本带向了新的方向。”当安倍遇刺让修宪进一步成为“政治正确”,岸田文雄也很难逆潮流而动。
在此背景下,虽然直接推动修宪依然难度大,但在增加安保开支以及对华、对俄、对韩强硬立场等问题上,自民党右翼都将借机向岸田文雄发难。对此,岸田文雄亦有察觉。7月11日的记者会上,他一面向右翼表态“五年内从根本上强化防卫”,一面列举俄乌冲突、物价飞涨、疫情再起等危机,渲染“目前处在战后最顶级的困难局面”,呼吁党内团结。
彭佩尔指出,当下的自民党内“有许多野心勃勃的政客,他们会尽其所能攻击当权者,以使得自己的权力地位上升。对岸田文雄而言,更好的办法是打赢第二场战役,即今年下半年的自民党人事大调整,从而获得对高层的绝对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