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改变:夜经济选择五环外,基建潮下沉到十八线小城
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小地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人才有如此强烈的渴望;而高学历人才们,也放下身段,乐于扎根于过去都市人所瞧不上的“穷乡僻壤”。
我们来看两组数据。
2000-2010年,成渝经济圈的44个片区中,有31个是人口净流出的。大量的四川人重庆人跑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造成大面积的城市萎缩,空心村老人村比比皆是。
到了2010-2020年只有15个片区人口净流出,占比从70%下滑到了34%,人口逃离的情况得到很大改善。
武汉周边也是这样。武汉都市圈有9个城市。2000年-2010年除了武汉和鄂州之外,全都是人口萎缩。但是在2010-2020年,武汉都市圈已经有4个城市是正增长了。
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建设,上半场是城的胜利,以城为焦点的动力引擎,拉动了中国经济大马车不断向前奔袭。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中国已经拥有21个城区人口为5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这些大城市,共同组成了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上半场最坚实的底色。但是,近来中国经济正在由过去的出口刺激转向消费拉动,开始进入了下半场时间。
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在悄然改变中国的城乡发展格局。
以县域经济为代表的中国经济转型大戏,正缓缓开幕。中国的消费活力,正在不断向三四五线城市和县域下沉。
如果说,机场、运河……这些硬基建项目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那么“软基建”的成长,则为县域经济的活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某种程度而言,软基建甚至比硬基建更为重要。
什么是软基建?
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起的本土优质消费供给。
从中国过去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市不断扩展的边界,不仅仅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也在随着城市边界的扩展,逐渐蔓延下沉,改变着全体中国人的习惯。
2003年“非典”催生的电子商务,正是一个典型。其在中国高度发达的骨干物流和社会化物流基础上,将来自品牌商及产业带的海量商品,在3~5天甚至更短时间内,送至每一个家庭,极大丰富了商品供给结构。
中国的电商零售,放到全球来看也是排名前列——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相比之下,美国电商零售额到今年才将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但与电商零售构建起的全国大流通相比,近年涌现出的“外卖当快递用”的即时零售,更巧妙地连接起了本地消费和本地供给,能够形成高度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于县域市场而言价值更为巨大。
数据显示:
2019-2020年县域餐饮外卖消费额的增长率比全国平均增长率高出8.0%,比同省内的市辖区平均高出17%。
大中城市周边县域承接消费溢出的特征非常明显。我们能看到小镇青年点咖啡、奶茶的现象比前几年更加普遍。
根据美团研究院的调研:
2021年1-10月,一线、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线上消费用户数量分别同比增长45.4%、43.8%、48.8%、64.1%、65.7%、66.1%。
各个县级城市的线上消费用户数量大幅增加。但是很明显,相比于高线城市,低线城市线上消费用户数量的同比增速更快,更为显著。
换句话说,低线城市居民的消费心态和消费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在传统商业地产的逻辑中,中国的城市被分为一线、二线、三四线乃至更低维度。但在数字经济高度发达、供给高度丰富的今天,这种边界正在逐渐消融,小县城的消费业态,可能与一线城市相差无几。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远离大城市的乡镇县居民变得越来越有钱了。
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