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改变:夜经济选择五环外,基建潮下沉到十八线小城
点外卖、即时快递、闪购等过去在大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镇、县一级的行政区域之中。
而美妆美甲、剧本杀、密室逃脱、影咖、SPA、电竞馆等大城市中常见的休闲娱乐门店,也已遍布县级城市中,成为小镇青年们热衷的新娱乐方式。
从一组数据可窥一斑:
过去12个月中,美团上“剧本杀”覆盖的县城数,同比扩大了113%,县城剧本杀的订单数同比提升239%;自习室覆盖的县城数同比扩大153%,县城的自习室订单数同比提升202%;咖啡厅覆盖的县城数同比扩大44%,县城的咖啡厅订单数同比提升99%。
在新的浪潮洗礼下,县域经济的生态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且,与以制造业和出口为经济底色的一二线城市不同,中国的三线以下呈现出更多本地化特点。
过去十年间,电商平台带动了无数青年返乡,将家乡的商品卖向了全国市场。但近年来,即时零售平台以另一种形式,改变着供给结构,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扎根于本地,通过餐饮店、便利店、咖啡店等多种形态,为家乡构建起丰富多样性的本地优质消费供给,而这正是消费提振的核心动力。
在我们调研过的非一线城市的消费业态中,一名合肥小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去年4月,95后的腾超“裸辞”回到家乡合肥蜀山区,开了一家小超市。与传统的小超市不同,他瞄准了即时零售的消费特征,定下了“多SKU、少库存”的经营策略,在200多平米的超市里摆放着超过4000个种类的商品——相比之下一家沃尔玛超市的SKU数量也就维持在4000个左右。
腾超总结认为,他选择商铺的标准首要因素不再是是否临街、人流量多大等地产因素,而是考虑周边3~5公里线上用户的密集程度和人群画像。为此,他把小店搬到美团闪购并24小时营业,经过一年的运营后,月销售额已达50万元。
这样的案例,我们在美团等平台发现了许多——回乡开便利店的大厂产品经理、辞职开宠物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不写代码改开花店的程序员。以及更多的是,万千通过即时零售线上运营稳住生意的县城夫妻店。
基于区域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优势,每个不同的县域地区有不同的经济底色,因此,县域经济蓬勃发展中也会诞生的新需求,催生新的供给,有自己独特的商业逻辑。
随着县域消费活力的逐步释放,美团等即时零售平台覆盖2800多个县市的即时配送物流,正在发挥出巨大的杠杆能力。
县域消费的巨大活力,和消费业态的日趋丰富,极大消除了区域之间的鸿沟,承载了中国消费型经济转型中最重要的增长点。
城市优质生活方式的下沉,本地优质供给的不断丰富,共同拉高了县域的消费活力。而消费这架马车奔跑起来,反过来也会拉动本土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通道。
一句话,本地消费+本地供给将构建起新循环动能。
1995年,英国正式将发展夜间经济纳入了城市发展战略,作为世界上夜间经济最成功的城市之一,光夜经济服务产业,就为伦敦创造了八分之一的就业。
毋庸置疑,新型消费业态的蓬勃发展,会给就业结构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在疫情反复之下,人口流动性下降,消费也在出现结构性变化。加速培养本地优质供给,释放本地消费活力,正在成为区域经济提振的重要抓手。
根据必吃榜的城市数据显示:今年上榜的55座内地城市里,过去一年线上餐饮本地消费额占比超过66%,本地订单量同比增长19%,本地消费额同比增长20%。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尽管疫情反反复复,但有2000万常住人口的成都,在过去的一年就“吃”掉1600亿元,同比增长44%。
我们有充分理由判断,中国的消费社会转型很可能会一改过去一二线城市引领的旧路子,改为以三线城市以下的市县镇作为龙头新引擎。
谁说回小城镇“急流勇退”,就不如从前在大城市进厂呢?
在中国,劳动本身就是最体面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