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孩子上学家长凌晨排队交社保?教育均衡如何无痛实现
除前往现场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三晋通”APP补交社保,有家长向南都记者证实,在“三晋通”APP只能交今年的社保,这意味着没有盐湖区学籍的外地学生,如果家长此前未在盐湖区参保,无论有无房产,都无法就读盐湖区的公办学校。
一张网友拍摄的官方指南显示,家长如果缴纳灵活就业社保,一年最少交8515.2元,最多则超过4万元。
骤减的民办学校和迟来的划片
盐湖区此次中小学招生重大调整之前,该区教育系统有另一个大动作:大幅压减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比例。
在7月16日盐湖区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盐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景小平给出几个数据:目前中心城区现有民办义务教育学校30所,在校学生58611人,占盐湖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的48.9%。
景小平指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所占比例近一半,“导致人民群众的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严重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为此,盐湖区按照“转公一批、停招(办)一批、购买一批、保留一批”要求,对现有30所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规范,确保今年年底,中心城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比不高于6.1%。
官方7月刚公布的盐湖区中小学分类显示,今年盐湖区6所中小学由公参民转制为公办,政府购买学位的民办小学有8所、初中6所,目前保留6所民办学校,6所民办中小学停办。至此,运城30所民办中小学压减了80%。
多位当地家长告诉南都记者,运城的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都集中在盐湖区。家长们发现,在盐湖区上学,考上当地最负盛名的两所高中——康杰中学和运城中学的几率更高,而能考入这两所高中,意味着“能稳上本科”。和其他地方的中国家长一样,运城的家长们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于是源源不断地涌入盐湖区。
“现在一个班已经挤到五六十个娃了……学校一直新建,还是不够用。”家在盐湖区的卫女士告诉南都记者,她认为盐湖区的教育资源已经出现短缺的情况。长时间以来,稳定的生源助力了盐湖区民办学校的发展,几位家长都提到,民办学校“收费越来越高”。卫女士记得,有的学校一学期学费已高达1.7万元。
没有严格执行划片入学也是盐湖区此前招生的一大现象,“找人托关系去想去的学校”并不罕见,一位家长说。此次招生政策也明确,在公立学校服务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入学;同时杜绝民办学校“跨区域、跨市域违规择校”。
一位知情人士向南都分析认为,民办学校林立,侧面说明公办教育较弱或办学资源短缺,要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需想办法均衡教育资源,而不是突然“一刀切”,让家长措手不及。“问题是长期形成的,解决也应该给家长留出一段接受和缓冲的时间。”
教育均衡能“无痛”实现吗?
一位长期在山西教育系统任职的人士观察到,运城市出现今天的局面,与长期以来的办学特点分不开。他介绍,运城地区高中教育被形容为“两星上天,群星落地”,其中“两星”指康杰中学、运城中学,是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学校;“群星”则指乡镇和部分县城中学。
官方简介显示,康杰中学占地面积500亩,现有教学班90个,平均每个年级有30个班,在公办学校中属于“超级中学”。该校在山西省名声远扬,被家长学生视作名校摇篮之一。
前述人士告诉南都记者,重点学校过于突出,会导致其他县域高中优质生源流失,教育质量下滑,于是家长“用脚投票”,纷纷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涌入城区。“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隐患。”他说。
与运城市教育格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西的另一座城市——晋中,这里常被称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样本,也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38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点地区之一。
晋中市教育局原副局长高晋峰告诉南都记者,晋中市从2007年就开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措施是一系列的,多管齐下:在各地建设标准化校园;开展校长、教师轮岗,促进师资均衡;严格实行划片分配,遏制择校;不分快、慢班,通过电脑均衡编班等。
一系列改革让晋中的校际差距逐渐缩小,各地学生出走的现象越来越少。高晋峰总结认为,实现教育均衡的方法是有的,关键地方要下定决心去做。“改革需要得到市委政府的支持,需要资金政策保障,还要有长期的步骤和方案,循序渐进,实现基本均衡,晋中用了十年时间。”他说,“各地县中办好了,家长自然就不择校,不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