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超7.5万亿,谁在买单?抗疫花了多少?
卫生总费用增速超过GDP增速2%的OECD国家平均水平,已使财政苦不堪言。财政的捉襟见肘,从疫情后针对医疗机构各项补贴拖延的账期中可见一斑。
而医保方面,职工医保的筹资的提升尚且困难重重,针对收入水平更低人群的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想要提高缴费水平,似乎更是一个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商保的发展也一直不温不火。
由此看来,现有个人卫生支出的水平已很难下降。
也有专家认为,个人卫生支出并不是越低越好,自付比例越低,会出现反向控费问题。
杜子琪介绍,台湾健保使用点数法付费,报销比例非常高,达到90%,居民自付仅10%。但当社会支出占绝大比例时,会严控医疗费用增加,医疗机构和医保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医疗机构缺乏强激励,会丧失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动力。
“例如社会医保买一桌菜,不论是5道菜还是20道菜,医疗机构只能赚100元。每道菜价都被摊薄,医疗机构就没必要费劲做佛跳墙了”, 杜子琪说,“但在市场力量比较强大的美国,则会涌现各种创新药、新技术。”
杜子琪认为,针对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的支付比例、什么样的医疗费用应该对应什么样的品质,当下中国缺乏一个规范化、透明化的评价基准。而不论具体比例是多少,公众只能被动接受,“大家现在处于一个对钱非常敏感的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没那么快了,但卫生总费用仍在攀升。大家是否愿意自己创造的价值这么高比例用于看病和抗疫?同时,我们的数据公开也不到位,大家都很关心自己缴纳的税收和医保,每项具体花在哪里。”
严雨程、史晨瑾|撰稿
徐卓君|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责任自负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