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短期政策不宜再加码,积极扩岗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
刘元春:泛泛讲宏观经济刺激加码没有价值,在什么时点进行加码最为关键。
首先,我认为最近对政策不宜进行加码,实际上一揽子稳经济增长的政策在5月23日才推出,5月底才进行一些布局,6月份开始落实,7、8、9月份才是一个真正见效的阶段。
这里面,比如说专项债是6月份发行完,那么8月份要全部到位使用,实际上它产生实物功效可能就在8月份左右。另外,相应的一些大型项目复产,实际上也是6月份才进行局部的,还没有开足马力。
因此,很多的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实际上都还没有真正地完全推动,到底这些政策效果怎么样?中国经济复苏的状况怎么样?就贸然说现在政策力度不够可能存在方法论的错误。同时,后疫情时代的复苏有其独特的规律,不要过度地按照过去的经验来推断疫情冲击和经济复苏的状况。
第二个很重要就是,未来还面临着很多风险,特别是中期面临的“灰犀牛”现象可能会很多,因此我们不宜在短期里面一下子就把政策用完。如果用完,我们未来可调整的空间就很小,抵抗能力也会很低。大家也会看到,欧美用极度宽松来应对疫情,实际上带来的后遗症比大家想象的要严峻,因此短期不易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
面对未来的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可能应当进行一些增量政策的布局,项目的储备和通过一系列的基础性工作来拓展我们的政策空间,创新我们的政策工具,而不是短期贸然地进行政策的叠加和加码。
澎湃新闻:谈到拓展政策空间,您觉得有哪些比较好的举措?
刘元春:创造政策空间,第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扩大财政赤字率,这是大家的共识。
第二,就是发行特别国债,如果四季度依然面临一些较大的下行压力和外部冲击的话。
第三,我们的一些类财政的工具可以使用,比如说开发贷款、开发基金等。当前处理现在房地产的问题,可以成立中央或者地方的房地产收购基金等来处理目前的一些局部问题。
第四,在货币政策面临着“不可能三角”的时候,可以通过增加汇率的浮动,来增加货币政策的空间,使货币政策不必完全“亦步亦趋”地跟随美国的货币政策。
同时,在一些结构性的工具上,原来使用过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可以再使用。这些空间的创造,实际上需要提前布局一些项目,用项目来带动相应的资金和政策空间的拓展。
利用专项基金,积极扩岗才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
澎湃新闻:今年就业压力很大,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作为校长和经济学家,您在稳就业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刘元春:稳就业肯定是目前经济和社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我们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回落到5.5%左右的状况下,年轻人和大学生失业率持续走高,这需要有专门的政策和举措。16岁到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在2020年达到过16.8%,2021年达到了最高的达到了16.2%以上,今年最高达到了19.3%,进一步高位攀升一定会引起社会层面的冲击。
因此,要在扩岗方面有更大的举措,而不仅仅是稳岗。因为稳岗主要是针对存量就业。扩岗才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还有中职和高中毕业生,这里面也差不多接近700万人。
对于一般劳动力来讲,可能可以采取“以工代赈”,通过基础设施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展来扩展就业。但是“以工代赈”项目对很多大学生是不太适合的,所以可能要通过传统职位改造和升级来应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比如说,目前大量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工厂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厂的福利水平太差,工作环境太差。如果我们对于工作环境,比如说空调、洗浴设施等这些方面进行一些改造,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另外,也让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这样艰苦时期适度地扩编扩岗,对于度过难关应该也是有效的。
还有就是,我们还要启动2020年实施过的一些举措,在研究生层面进行扩招,延迟一些就业。当然,大学本身也采取了很多的举措,比如说增加科研岗、学术助理岗等来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短期就业机会。科研岗就是,现在的政策可以使其在这里面待一、两年,然后再按应届毕业生来进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