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经济顶住了超预期因素带来的冲击,实现了企稳回升,但同时,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也仍然存在。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备受关注。会议聚焦了哪些问题?怎么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下半年经济工作又做了怎样的部署?《新闻1+1》连线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共同关注→中国下半年经济:新定调,新提法!
中央政治局会议,如何定调中国经济下半年工作?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新定调主要体现在对于新环境和新目标进行了描述。目前,我国7月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与4月份相比有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了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是要“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从4月份力争完成全年预期目标,转为力争实现最好结果,这个定调进行了一些“松绑”,根据现实情况来保证经济良性运行。
稳中求进,中国经济下半年工作有哪些新举措?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如何推进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很重要的一些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①保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功能有序运转,把这项工作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强调它与防疫一样重要。②强调了扩大内需,财政货币方面新的着眼点,尤其是专项债的用好和用足。③从五大方面来进行细化安全底线。尤其把住房和村镇银行风险问题强调出来。④不仅要求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而且要进一步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这是新的提法。⑤从前期的调整预期,也就是预期弱化管理,到要全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也是新的提法和举措。这些新举措、新提法与新目标、新环境、新基调都是相匹配的。
如何看待“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的新提法?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如果我们的经济预期目标,依然是要完成全年GDO增速5.5%左右等六个方面的指标,那就意味着我们在新的经济环境里,下半年必须要加大政策力度,甚至要实行“大水漫灌”强刺激的一些举措。而这样就会导致稳增长的压力倍增,从而导致无法完全遵循经济复苏的规律。因此,目前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根据当前新环境、新基础,提出的“力争实现最好结果”这样的目标提法。我们可以看到各级部门按照经济复苏的既定内在规律,来进行各项工作的布局和实施,从而避免出现刺激政策的后遗症。
如何理解“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稳经济,就要有保有压有区别。不能因为对下半年经济的“松绑”,把“力争实现最好结果”转变成大家不作为的借口。因此在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中要求调动积极性,压实地方责任。一些经济大省的基础很好,经济的弹性、韧性也很好,政策实施的财政基础也很好,很大程度上是能够完成预期经济发展目标的,对这样的省份,就要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觉得这也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很多没有疫情的地方,经济下滑的幅度也很大,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还是说内生的积极性出现了一些问题?实际上来讲,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到目前各级经济主体如何敢作敢为的问题。
如何理解“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刘元春:首先一个“用好”,实际上定向指的是,过去我们很多地方政府受制于专项债。它的特殊要求、特殊用途,没有跟项目匹配好,在资金上,没有很好地作为补充;在工程进度上,也没能很好地进行推进,所以导致很多地方专项债没有用足,很多专项债基金结余很大,导致不能为、不作为的现象比较普遍。政府也需要在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方面着力。从目前来看,我们整个专项债的债务限额是21.8万亿,目前债务的余额仅仅是20.2万亿,还有接近1.6万亿的空间。一方面要督促地方在项目库存,在相应的资金配套和相应的工程进度上面要抓紧,要有创新。另外一方面也是给市场主体一种信心,说明目前我们还是有这种财政资金的支撑力的,来保证我们下半年稳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