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女童长菜花上热搜背后:医生如发现未成年人遭性侵,应强制报告
「但另外一些,比如男童被性侵,留痕不明显,取证也困难。再比如,什么样的淤青是正常跌伤、什么样的是被侵害所致,如果没有基于典型案例的培训,只凭借经验判断哪些伤口是不正常的,这样的措施显然是不科学的。」
患者想查没人看、医生想看不会看的问题普遍存在,医院缺乏对「谁报告、什么情况报告、向谁报告、报告什么内容、报告后如何处理」等环节的细化规定和培训,更多的医生不知道该怎么报、不敢报,选择了当沉默的大多数。
律师张永泉表示,医生对自己在报告制度里的职责或许存在一些误解,「医生有权利展开合理怀疑。一旦怀疑,就及时报告。验伤、诊断等本不属于其执业范围,需等到公安部门到场后处理。」
「强制的意思是说你必须报,而不是你可以报。知而不报,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过程中可能会被追责,严重的甚至可能吊销执照。」张永泉解释道,这也正是「强制」的意义。
有多少伤害,沉默在医院里?
每年几百起的数字,对比我国 3 亿儿童的基数,似乎很渺小。但每发生一起,地上就会有无数梦破碎的声音。
来源:《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0)》
把儿童视为拥有权利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儿童利益必须高于成人、家庭和社会的利益。这是医生在履行报告义务之前需要达成的共识。
上文所述,是强制报告制度在医院落地所面临的种种现实困境。但随着试点工作在各地陆续展开,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问题已经被解决,新的问题正在被提出和解决的路上。
法律加大了医院的介入空间,但立法只是基础,它的生命在于执行。医院作为系统中的一环,需要做好与其他部门的联动和衔接。在医院内部,捋顺报告流程、加强医生培训、明确善意报告豁免和保护机制。
把报告制度落地,这可能是一个经年累月的过程。
「整理近年来各地的典型案例,与有关部门联合商讨制定一份『医生操作明白纸』,搞清楚什么情况下应该报告,对医生可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此外,童小军还提到了国外跨领域小组对报告制度落地的帮助。在美国《国际阻止虐待忽视儿童协会》(ISPC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revention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会议上,医疗、司法以及社工会组成跨领域小组,定期开会讨论发生的虐待儿童案例,参与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助产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法官,和管理人员。
「这样的跨领域小组使得所有成员联合探讨虐待儿童案例,并确定其类型和名称。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儿童受害者,而且也有效保护专业人员。没有一个领域要独立全权负责处理虐待和忽视儿童的案件。」
再来看看医生在其中作出的贡献。
上个月,一则「江苏如皋警方通报 13 岁女孩怀孕」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如皋某医院一位医生发现女孩彩超报告显示怀孕后立刻报警,警方已于次日立案侦查,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
来源:如皋公安
去年 3 月,山东省报道了首例因医生报告而立案的案件,被告人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放眼全国,最先确立报告制度的浙江杭州,同样是由一名医生接诊时报警而牵出。
重庆市九龙坡区检察院检察六部主任何可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提到,全国首个强制报告制度 App 在重庆试运行的第一周内,下载量已达 2100 多人,在接到 16 起报告中,包含一起性侵未成年人案。
相比于受理各类违法犯罪的综合性报警平台 110,强制报告 App 是专门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线索设置的发现平台,更加专业和精准,而且可以附加照片、视频,方便取证,比直接拨打 110 报警更有优势。
接报的地域范围,也大大超出强制报告 App 具有管辖权的九龙坡区,多数为跨省报告。何可认为这显示出强制报告 App 的有效性,如果将其适用范围扩大至全国各地,可以成为一个发现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