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三星、诺基亚、皇家荷兰壳牌、LG电子等企业都曾深陷与印度政府的税务纠纷中。
▲印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附近拍摄的一处光伏电站。中国企业为该电站提供了部分太阳能面板组件和全套的自动日照追踪支架系统。图/新华社
中企在印度发展“道阻且长”
除了要应对印度政府对外资的“薅羊毛”心态,中国企业在印度还面临额外的难关。近年来,印度官方和社会对中企态度都难言友好。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发生后,印度打出了“对华经济脱钩”口号。过去两年里,印度先后封禁了200多款中国手机移动应用软件,屡次抬高对中国产品进口关税,将华为等中企排除出5G建设,针对中国投资修改FDI规则,规定“与印度接壤的所有陆上邻国对印度投资必须事先经过政府审批”。
社会层面,在当地一些政客、媒体的煽动下,印度经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民间多次掀起“抵制中国货”浪潮,即便在OPPO出巨资赞助印度板球国家队一事上,印度社会也会生发出“中国人正在控制印度”的声音。
在这一情形下,即便小米、vivo等中国厂商响应印度号召,落地印度设立工厂,大力推进供应链本土化,仍难以改变印度政府对中国投资严重的防范和猜忌心理。
如果说2014年莫迪初上台之时需要引进中资为“印度制造”赋能,到如今印度本土手机制造产业链日渐完备、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国时,打压占市场主导地位的中企,为本国电子制造商“清障”,似乎成了印度政府的选择。
但是,将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中企驱逐,未必就会扶持起印度本土制造,反倒会逼迫印度本国消费者为低性价比产品买单,长此以往对提升印度工业制造能力有害无益,印度政府的如意算盘恐怕只会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趋向饱和的当下,印度市场仍保有增长潜力,众多手机厂商由此将印度看作新的“掘金地”。这也是尽管荣耀撤出了印度团队,却仍保持与当地伙伴的销售网络等商业合作、并未完全撤出印度市场背后的原因。
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深耕数年,如今,印度政府对中企持续的歧视性措施,使得中企在印度面临系统性、普遍性的经营困境。一直在印度坚持轻资产运营模式的荣耀可转身撤离,但在印度投入重金、经营多年的小米、vivo们想必难言退出。
未来,中企在征战海外市场之时,需更加客观理性地评估投资风险,切实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特约撰稿人 / 宁胜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 / 李潇潇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