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建,吨位与长度均超越所有航母
在过去十余年中,我国邮轮旅游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据《中国水运报》2017年发布数据,十年间邮轮乘客从最初的不足1万人猛增至2016年的212万人,年均增速超过40%,此后,我国便以212万邮轮游客规模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2018年中国邮轮乘客数更是达到了489万人次。
但邮轮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邮轮产业的市场渗透率却不足0.1%。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这一数据也意味着邮轮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此方面,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曾发布《关于促进我国邮轮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预计到2035年邮轮旅客年运输量将达到1400万人次。而据中国水运网报道,届时,将拉动包含新建100艘豪华邮轮在内的万亿元规模的投资,我国每年邮轮产业经济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创造就业岗位150万个,邮轮产业有望发展成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重要产业集群。
从船舶大国迈入船舶强国
今天,两艘大型邮轮同时在外高桥造船建造,将进一步助力中国船舶工业登上新高地,实现从大到强的高质量转型升级,同时也将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但我国邮轮产业自2006年才在市场起步,当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邮轮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邮轮旅游产品设计、航线布局基本上由少数公司主导;研发设计、总装建造、配套供应链建设等主要引进国际技术、标准和管理。
发展要打破这种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非常之举。盘和林建议,可以倡导“一带一路”邮轮旅游合作。“‘一带一路’中有些国家对邮轮旅游产业比较有兴趣,中国的邮轮产业也可以促进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促进文化、商业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政治互信,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契合点,塑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盘和林介绍,邮轮经济是以邮轮为主要载体,休闲、观光、游玩等为具体内容,围绕船舶制造、港口服务、后勤保障、交通运输、游览观光、餐饮购物和银行保险等行业形成的产业链条,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是贸易转型升级尤其是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可以与当前“一带一路”以货物贸易为主形成重要互补。
“邮轮本土化研制是我国邮轮产业发展的核心。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金、工业体系、市场等综合优势,推动国外公司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我国输出技术、管理,共同做大全球邮轮产业‘蛋糕’,实现互惠共赢。”王鹏表示。
此外,在供应链建设方面,宋清辉认为,推动邮轮供应链生产中心由发达国家高成本国家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转移,可以形成更加合理、高效、经济的邮轮产业国际分工,有利于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从而大幅降低我国邮轮建造成本,提升我国市场竞争力。“‘一带一路’对于我国邮轮建设具有巨大的带动性,大力发展邮轮经济势在必行。”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冉黎黎 郝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