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实验令Sherif相当满意,不久后他就将相关内容发表了出来。而罗伯斯山洞实验也成了现实冲突理论最为经典的例证之一,被奉为社会心理学实验中的圭臬,并在教科书和后来的研究论文中被频繁提及,目前的引用量超过了4千次。

罗伯斯山洞实验的引用量
现实冲突理论也向大众生活“溢出”,甚至影响了许多文艺作品的创作。《鱿鱼游戏》自不必说,我国著名科幻小说《三体》的剧情设定就是按照现实冲突理论展开的。

图片来源:wikipedia
现实冲突理论看起来非常符合现实,但是事情在多年后出现了反转。
2018年,一本根据对实验参与者的采访而写成的纪实作品《The Lost Boys: Inside Muzafer Sherif’s Robbers Cave Experiment》(失落的男孩:Muzafer Sherif的罗伯斯山洞实验内情)出版了。
这本书揭露,实际上Sherif在一年前曾经在纽约州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只不过在那个实验里,现实并没有顺着Sherif的思路发展。
那么,之前那个失败的鱿鱼游戏是怎么回事呢?
那个游戏的参与者也都是背景相似的小学男生。唯一不同的是,在那次实验里,两队孩子在残酷的竞争开始前,有1周的时间相互熟络。一周后,实验者将男生们分拆成两个俱乐部,其中要好的朋友被迫分开,分别成了“蟒蛇队”和“猎豹队”的成员。

图片来源:pixabay
在Sheif的设想中,不管先前曾有多么深厚的友谊,一旦开始争夺有限的资源,过去的人情将烟消云散。为了验证只有超然的目标才能让敌人团结在一起的理论,他原本还打算在森林里放火,逼迫两个团队集合起来救火。
但是,这个实验却向着Sherif预期的反方向发展。两个队伍的孩子们并没有展现出仇恨和对立。为了让孩子们互相仇视,Sherif甚至主动煽风点火,比如偷走孩子们的衣服,还打破了一个孩子带来的琴和行李箱。
但是,孩子们并没有忘记彼此的友情,甚至还为营地里出现的扰乱和平的怪事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孩子们认为,衣服大概是在洗衣房里弄混了。而在行李箱和琴的事件发生后,孩子们讨论后发现这一切都是实验者在背后搞鬼。于是,他们集合起来反对实验者。其中一个孩子还机智地挑明了实验者挑拨离间的用意:“你们大概就是想看看我们的反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