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资进一步提速
今年以来,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参与第一财经首席调研的经济学家对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测均值为6.16%。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2%。其中,4月份增长1.8%,5月份增速加快至4.6%,6月份进一步回升至5.6%。
植信投资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预计1~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其中,基建投资增长8.0%,制造业投资增长9.8%,房地产投资下降5.3%。
连平分析,高新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基建投资占比提升、消费加速修复、民企经营状况好转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制造业投资有较大支撑,但低基数效应逐步减弱、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探底过程中、欧美需求减弱等因素又将形成拖累,制造业投资的累计增速将重回个位数。
而基建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加快,这得益于建设进度加快、财政发力更为精准和项目储备较为充足等因素。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7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量大幅放缓至610亿元,不过二季度发行量较大,能持续支持三季度基建投资,预计7月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反弹至15%以上。
房地产投资增速则可能继续下探。汪涛指出,近期部分房贷断供导致市场情绪低迷,前期防疫限制放松后需求反弹等一次性拉动因素消退,7月房地产销售再度走弱,预计房地产投资同比降幅轻微扩大至10%。
下半年全力稳增长、扩内需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窗口。随着疫后经济修复,疫情对供给端的冲击基本结束,目前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需求不足。
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制造业企业占比连续四个月上升,7月超过五成。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回升动力不足,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企业预期回落。7月制造业PMI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2%,较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创2022年以来最低水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日前表示,从今年经济恢复的情况看,与2020年初期疫情冲击后经济恢复的情况相比,需求结构、微观主体行为、增长动力结构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经济恢复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需求不足的特征更加突出,消费需求恢复乏力的特征更加明显。
王一鸣称,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既要看短期的政策效应,也要关注中长期效果。推动经济稳定恢复,既要加强逆周期调节,也要预留跨周期调节的政策空间。推动经济运行回归正常轨道,宏观政策既要有力有效,也不能透支未来,加重后期的债务负担,更不能回归债务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因此,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要协同推进宏观政策调节和增长动能转换。
海通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梁中华表示,下半年经济或继续改善,但对经济恢复的高度需要保持谨慎。考虑到经济和就业的压力,现在或已到了必须全力稳增长的时候。
面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核心矛盾,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下半年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
张立群称,内生性下行压力一般有自我加速的特点,其显露需高度重视。要坚决控制住散发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种可能的新冲击;全力加大宏观政策力度并显著增强政策效果,尽快使投资、消费需求全面回暖。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要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比拉动基建投资更能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能,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放消费券,刺激服务性消费。通过设立房地产基金等措施保交房,稳预期。降低5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适度降低“三条红线”的条件和达标期限,支持房地产企业多渠道融资,保障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链不出现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