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书中的秘密:行业排名往前“挪一挪”,花费不到4万
此前曾是某券商投行部门MD(董事总经理)的财经博主王大力对中新经纬表示,确实有一些公司为了招股书中的数据好看,而跟咨询公司定制付费报告,但这种情况还是少数。他还提到,“买就是买个光环加持,越虚的(公司)就会买越大的光环。”
另一位投行人士则告诉中新经纬,一般而言,招股书中的这部分数据会看公司或上市公司是否披露与此相关的数据,然后看有没有市场权威机构的数据,权威性主要是看被引用量,即有多少招股书(或其他申报文件)引用过相关数据,没有定量标准,具体看各个团队的把握,政府机构或者各个从业协会下设的机构的数据,权威性比较高。
但受访的投行人士也坦承,以上均是个人看法,并不必然代表机构都不使用付费机构的数据。有的公司所在领域比较创新或者过于细分,没有权威的行业数据,确实也可以请咨询公司帮忙做这个数据,但“没啥用,付费报告现在都不太认,监管审核的过程中会直接问是不是付费报告,付费就没独立性了。”
“行业数据是有必要的,也是招股书准则要求的。”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大多数的第三方数据都用的是公开数据,有些小行业需要购买。对于第三方数据的引用,监管有一定要求的,也会问询真实性合理性。
据中新经纬了解,监管对招股书中援引第三方数据的态度较为审慎严格。《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在投资银行类业务中聘请第三方等廉洁从业风险防控的意见》(证监会公告[2018]22号)要求,投行业务中如存在直接或间接有偿聘请其他第三方的行为,及相关聘请行为是否合法合规,保荐券商需就此核查事项发表明确意见。
招股书中三方数据若失实引致何种后果?
中新经纬也在调查过程中询问了多家开展IPO咨询、行研报告的咨询公司。其中一家销售直言,如果招股书中引用的第三方数据失真,容易引发监管质询,同时容易被竞争对手举报和媒体质疑,建议依照事实来写。
诚然,从往期媒体报道可以看出,因招股书数据“带水分”而引发竞争对手或媒体公开质疑的案例不在少数。此前某人工智能企业在招股书中披露的市占率数据,就曾被科大讯飞在投资者平台上公开反驳。该人工智能企业最后撤销了上市申请,但并未说明原因。
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许峰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表示,判断招股书部分数据失实的影响,主要看数据是否涉及核心要素,“根据数据内容具体判断,极端情况也不排除(涉嫌)欺诈发行,如果不涉及核心数据,可能(监管)问问就过了。”
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也提到了类似观点。他指出,如果监管就此进行问询,而发行人未能合理解释,则结果很可能是审核不通过,上市失败。而企业和相关工作人员也要被处以罚款,“若定制数据构成编造重大虚假内容的,尚未发行证券的,处以二百万元以上二千万元以下的罚款;已经发行证券的,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百万元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的罚款。”
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指出,这种定制数据的情况还涉嫌虚假宣传和名誉侵权,“定制数据是虚假的,比如说市场排名,企业可以拿着虚假的排名声称自己是行业内排名第一,这种情况就可能构成这种虚假宣传。此外,像排名这类的数据还牵扯到了竞争对手,这就涉嫌了名誉侵权。”
不过在责任划分上,受访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许峰表示,招股书中的数据如果造假,不会因为第三方购买而免责,发行人以及中介机构、董监高要对数据真实性负责。
“这种数据包装只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保荐机构很少参与。”王大力表示,保荐机构对这种数据也很少会再去核实,“谁盖章谁负责,发行人向咨询公司付费定制报告,如果数据掺水或出现问题,应该由第三方咨询公司负责。保荐机构没法核实内容,只能核实章。”
王骥跃则提到,券商有责任核实选用相关数据,但对于确实没有公开数据的,也是心有余力不足,但至少要核查第三方的资质和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