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芯片市场也一样。美国坐拥全球顶尖半导体设备供应商,芯片设计软件EDA也被3家美国巨头(Synopsys、Cadence、Mentor)高度垄断,但在原材料供应、制造生产等环节,中国台湾以及日韩、欧洲各有所长。
台积电创始人就明确说,同样的芯片在美国生产,成本比在台湾高出约5成,美国发展本土芯片制造业,除了“徒劳、浪费和所费高昂”,还能获得什么?
说到底,《芯片法案》通过“非常规保护措施”强行扩大美国芯片产能,未必是要获得真金白银,而是要确保“不被赶上”,保留对中国的绝对发展优势。为了这一目标,牺牲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在所不惜。
针对这种“霸权焦虑症”,美国企业、媒体和智库不乏反对声音。《芯片法案》酝酿期间,英特尔公司曾大力游说,呼吁美国不要限制芯片企业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担心“法案会削弱那些接受补贴公司的全球竞争力”。彭博社批评称,法案会造成“巨大的挥霍”。一些美国学者提醒,无论美国如何发力支撑本国制造业,都不可能与全球供应链脱钩。
(图源:解放日报)
三
美国能打赢这场蛮横自私的“芯片战”吗?目前来看,几乎没有国际主流声音看好这场“豪赌”。
天上不会掉馅饼。《芯片法案》拟投入2800亿美元,但钱从哪儿来?
继续借债?今年初美国国债规模首次超过30万亿美元,政府赤字持续恶化,再借可就要加剧美国国家债务违约风险了。开动印钞机?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宽松政策已带来严重通胀,美联储今年已连续4次加息,怎么可能再印钱。
通过自身经济复苏“消化”这笔钱呢?美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GDP按年率计算下滑0.9%,连续两个季度萎缩,陷入技术性衰退。尽管佩洛西称《芯片法案》是“美国家庭和美国经济的重大胜利”,但就现状看,2800亿美元的巨额支出将给政府和纳税人造成重负,可能进一步激化国内矛盾。
有识之士指出,成本与收益不符的产业政策不仅不能激发企业家创新力,反倒容易激发机会主义者套利。美国一些《芯片法案》反对者预测,高盈利的本土芯片公司很可能将政府补助用于股票回购和刺激股价,而不是拿来投入研发和建厂。
波士顿咨询公司预估,若美国执意对华采取技术硬脱钩,可能会让美国芯片企业损失18%的全球市场份额、37%的收入,并减少1.5万至4万个高技能工作岗位,因为《芯片法案》的补贴并不能弥补企业将工厂从中国迁往美国的成本。
几年前,特朗普政府违背市场规律跟中国打贸易战,结果也没“让美国再次强大”,反倒坑了广大美国企业和老百姓。国家之间科技竞争无可厚非,但路子要正,指望用“产业新冷战”的方式打压别国,到头来只会事与愿违。
文/子渡
编辑/点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