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书店言几又多地撤店:单店装修费过亿,员工曝每天营业额仅几千
2020年7月的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的言几又书店内餐饮区域。
言几又曾计划2020年在全国新开30家门店,但事与愿违。米拉透露,许多预备要开的门店从2020年开始暂停,还有不少大项目已经拖了一年以上,至今也没有听到新的消息。
“(疫情)跨越时间太长,我们确实没办法撑这么长时间。”言几又一位高层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曾经风口
2015年前后,凭借复合式书店、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实体书店迎来了一轮复兴潮,言几又正好踩在了浪潮之上。
2014年,第一家集合图书、咖啡、文创等多种业态的言几又书店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开业,打出“文化生活体验空间”的旗号。复合型文化空间在如今虽算不得什么新鲜概念,但彼时相对传统书店是一种创新尝试。
更重要的是,言几又赶上了中国商业地产蓬勃发展的进程。2010年开始,商业地产快速扩张,城市购物中心逐年增加,商场需要多样化的商家来填充空间、丰富业态,因此对言几又这类复合型、体验式的文化空间格外青睐,入驻条件优厚。
刘贵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商业地产当时在租金上给予书店这种业态的支持力度很大,一般采取“扣点分成”的方式,也就是按照书店销售收入的约定百分点收取租金。即使是采取固定租金的计算方式,金额也相当低,有的地产商还会提供一定的装修补贴。星瀚资本创始人杨歌2017年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也曾透露,有些业主方甚至向言几又给出每平方米每天7.5元至8元的租金报价,而当时在一线城市如广州,购物中心首层的平均租金水平约为每平方米每天23.8元。
新一线城市购物中心表现的诚意更大。2018年10月,言几又西安迈科中心店开业,面积超过4500平方米,由日本代官山茑屋书店的设计师池贝知子设计,仅设计装修就花费过亿元。米拉透露,这家店其实属于言几又相对轻资产的项目,前期投入由西安迈科中心承担,言几又只负责具体的运营。
言几又西安迈科中心店(拍摄于2018年)。
通过与商业地产的合作降低成本,再借助这一成本优势和品牌效应吸引文创、艺术品等品牌入驻,高毛利的周边产品盈利,甚至引入美甲等“店中店”,是言几又构想的一套商业逻辑。
许多投资机构也被言几又这套故事吸引。2014年到2018年,言几又先后获得了四轮融资,其中B轮和B+轮融到的资金都在1亿元以上。洪泰基金原董事总经理金城曾在2018年亚洲书店论坛解释言几又、茑屋书店这类业态的商业模式:营造一个消费场景,让消费者花更多的时间在其中看书、体验,潜移默化地产生愉悦感,打破理性消费,购买饮料、甜食、文创产品,最终花更多的钱。洪泰基金是言几又B+轮的投资方之一。
在资本支持下,言几又进入快速扩张期。2017年B轮融资时,言几又已经在全国开出了近40家门店,包括面积3000-5000平方米的大型店和500-1000平方米的小型店,并声称到2019年年底要在全国开100家店。
资本市场也认同这种发展模式。“现在不挣钱没关系,你疯狂烧钱,拼命扩张,靠烧钱烧出一批用户,烧出一种体验,能不能烧成中国第一?那会儿资本没那么在乎单店的情况,它要的是整体的发展,也不是很在乎赚不赚钱,可能它有上升的趋势,大家就愿意投,投资人甚至不喜欢已经挣钱的公司,因为未来预期不够大。”一位曾参与投资言几又的投资人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然而,市场的风向很快就变了。2018年年底来自头头是道和洪泰基金上亿元的B+轮融资,是言几又对外公开的最后一轮融资。再之后,疫情突袭,市场彻底转向。“它是大规模扩张,然后再讲新故事,再融资,但是没有融到,那就麻烦了。”刘贵说。
如今风险
扩张初期,大型店是言几又塑造品牌形象和市场引流的重要手段。米拉坦言自己也是被言几又的品牌吸引:“我去成都凯德天府店,发现原来书店可以开成这个样子,这么有设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