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从长期来看是饮鸩止渴
作者|肖远企「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6期
目前,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率持续攀升,达到近几十年来的高位。美国2022年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9.1%,继5月之后再次刷新1981年1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以CPI计量的通胀率已连续16个月超过2%的长期目标水平,自2022年1月起,更连续6个月超过7%。与此同时,欧元区6月通胀率升至8.6%,德国、法国、英国三大欧洲经济引擎的通胀率分别高达7.6%、5.8%、9.4%,远超近十年的平均水平。日本核心消费者通胀率达2.2%,连续3个月高于日本央行2%的目标。部分发展中国家通胀率已超过10%,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国的通胀率甚至分别高达59%、80%。一些国家的居民生活和经济运转,已因高企的通货膨胀出现严重困难。在全球经历持续多年的低通胀之后,高通货膨胀再度备受瞩目,随着食品、能源价格继续上涨,各国的态度与政策取向尤为引人关注。
通货膨胀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吗?
传统理论一般把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进型两类。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长超出了社会潜在产出水平,从而引起商品平均价格持续普遍上涨。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成本上升引起总供给曲线上移,商品和劳务价格提高而引起商品平均价格持续普遍上涨。也有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呈现结构性特征,即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相对平衡的条件下,某些结构性因素导致部分产品价格上涨,最终引发物价整体上涨。
上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严重通胀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人们对凯恩斯主义有效性开始产生怀疑。此后盛行的货币主义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过多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n)指出,“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全球通胀水平持续下行,西方进入所谓的“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时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更是出现“通胀消失之谜”,通货膨胀率长期维持在历史低位。即便到2021年,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率突破了所谓“温和通胀水平”的目标上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央行仍认为通胀是暂时性的(transitory),只是受到某些个别因素的扰动,很快就会消失。直到2022年初,随着一些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发达经济体才真正认识到通货膨胀的严重性。美联储更是两次加息75个基点,欧央行也跟进加息50个基点,动作之大超出许多人的预期。
那么,为什么过去这么长时间内CPI已经不断攀高,主要发达经济体却坚持认为通货膨胀不是主要关注点,甚至一度认为通货紧缩才是头等大事呢?这恐怕有多方面原因。过去近30年的低通胀,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行多轮量化宽松政策,依然未产生严重通货膨胀,给决策者造成了“认知幻觉”,“通货膨胀已经远离现实生活、不用担心其卷土重来”渐成普遍共识。全球化带动资源优化配置,不仅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也为世界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带来源源不断的低价商品,使它们持续享受全球化的消费红利。传统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失效,实体经济结构性改革停滞,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大量流动性淤积在金融体系内部,对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起到明显拉动效果。另外,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导致货币周转速度降低,抵消了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效果,在总产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长期维持在低位。
在此大背景下产生所谓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其根本主张就是认为高债务不是问题,可以通过增发货币解决。在MMT支持下,面对世纪罕见的疫情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放松货币和财政闸门,向市场注入超量流动性,并大幅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消费支出和促进经济增长。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但也终于把通货膨胀这只“笼中之虎”放了出来。目前恶果已在显现,发达经济体的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不得不大幅调整利率、减少债券回购,以此抑制通胀。但我们知道,在抑制通胀与防范经济大衰退之间寻求平衡,并不是容易的抉择,很可能将付出远超预估的代价。
主要发达经济体出现高通胀的原因有很多,直接原因来自供给侧方面,如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特殊因素造成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不畅,以及农产品、大宗商品供应受阻等。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两次应对期间,政府赤字和货币供应大幅增加所致。2021年末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余额分别达到8.76万亿美元、8.57万亿欧元和732.7万亿日元,较2019年末分别扩张109%、83%和26%,更较2007年末分别扩张9.8倍、6.6倍和6.7倍。与此同时,这些国家财政赤字也大幅增长,如美国2021财年的财政赤字高达2.77万亿美元,较2019年扩张2.7倍,较2007年扩张约17倍。德国更是从2019年末财政盈余452亿欧元,转为财政赤字1325亿欧元。所以,尽管一些重要商品供求失衡对物价有拉升作用,但从根本上讲通货膨胀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