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从长期来看是饮鸩止渴
在这样的背景下,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和弗里德曼分别于1967年和1968年,提出了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新的理论具有重要政策含义,意味着在长期内不存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替换关系,高通货膨胀率不一定能带来高就业率,只有通过加速的通货膨胀才有可能将失业率维持在低于自然率水平之下。这一结论随后得到了大量统计资料的证实,因而被经济学界广为接受。
上世纪70年代的“滞胀”,更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提出严峻挑战。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出现了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即一条斜率为正的菲利普斯曲线。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通货膨胀和失业共同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如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当生产总成本上升导致总供给降低时,就出现经济收缩和物价上升同时加剧的现象。二是高通胀和高失业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内在联系。弗里德曼等人指出,当通货膨胀率越高时,其易变性越大,对通货膨胀的预测也就变得更加困难。在一致预期难以形成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倾向于采取较为保守的决策,这就同时导致失业问题恶化。
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从长期来看是饮鸩止渴
菲利普斯曲线所提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并不是“万灵药”。通货膨胀可能确实可以在短期内提振经济、降低失业,但长期来看,在“货币中性”影响下,超额货币投放的唯一结果只会是物价水平的上升,实际产出增长不会受到影响。宏观经济决策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不利于扩大社会再生产。高通货膨胀意味着社会整体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在此过程中,原材料上涨幅度通常高于终端产品。例如,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PPI月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1%、10.8%、11.3%,高于同期CPI 8.3%、8.6%、9.1%的增幅。微观层面,生产者利润被不断挤压,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减弱,不愿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产品。宏观层面,这导致产业结构转移甚至产业空心化,最终可能出现产业失衡和经济增速下降。
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会阻碍转型升级和结构性改革。过度货币投放形成的经济繁荣本质上是虚假繁荣,突出表现为名义资产价格的虚高。事实上,如果过于依赖这种虚假繁荣,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可能会显著放缓。可以说,虚假繁荣反而抑制了经济社会进步的动力。据统计,美国、德国、英国以索洛剩余形式衡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10年,较危机前10年分别降低了6.5个、2.2个和13.6个百分点。这说明,虽然通过实施极度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发达经济体表面上走出了危机阴霾,但实体经济受到的损伤和扭曲,并没有得到有效修复。
靠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从长期来看不可持续。短期内注入大量流动性,虽然有可能暂时拉动经济增速,但会导致物价上涨,市场主体杠杆率也会随着宽松金融条件“水涨船高”,蕴含极大的潜在风险。债务规模不能无限扩大,一旦政策出现扰动甚至转向,就可能面临“明斯基时刻”。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前景趋弱,但为抵抗通胀不得不采取紧缩性政策。长期宽松环境助长的高债务,已成为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新兴市场也不能幸免,据统计,截至7月上旬,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汇率年内贬值幅度平均达5.24%,外债总额是外汇储备的2.6倍,达到近年来的高位。斯里兰卡政府已由于“资不抵债”宣布破产,孟加拉国也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支持,阿根廷和土耳其年内汇率贬值幅度分别达23.3%和16.5%。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债务风险上升、通胀率持续高企以及紧缩政策与经济增长如何平衡等难题,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