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隐匿47亿收入,医托也能月入6万:起底“黑医美”暴利
医美入局者们看中的是行业背后庞大的市场需求。据艾瑞咨询数据,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1769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3115亿元。另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医疗美容服务渗透率仅2.5%,远低于日本的4.8%和韩国的12.8%,未来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美也开始走向“大众化”,尤其是“轻医美”,即无创“非手术”的医美项目。随着颜值经济的兴起,包括玻尿酸、水光针、除皱针、热玛吉、超声刀等各类医美名词,越发频繁地在社交平台上被提及。在小红书上搜索“医美”二字,瞬间可以涌出超过31万篇笔记,涉及项目选择清单、医美体验感受、疼痛等级等内容分享。
轻医美即无创非手术的医美治疗风险更低,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有机构预计,到2023年它将占据医美市场的半壁江山。
轻医美的价格更加友好,也大大降低了做医美的消费门槛。医美不再是中产人群专属,已开始吸引了很多95后的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在100家医美机构消费人群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用户每年在玻尿酸注射上的预算在2万元以上,其中24%的用户年均预算在5万元以上。而在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有超过70%的学生党或初入职场的年轻打工人年均玻尿酸预算也从2000元到2万元不等。
白小强也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现在很多医美用户并不是大家想象中“有钱、有闲”的中年人。他见过的客户中,未婚姑娘为了求偶、年轻的离异女性想要改变自己,还有在娱乐场所工作的女孩认为这是工作需要,都希望通过医美改变自己。她们做的项目普遍以割双眼皮、隆鼻、脂肪填充、隆胸为主。甚至处于爱美阶段的高中的学生们,也不吝于通过整容进行改变。
“我曾经有一个客户是街边理发店的洗头小妹,她想要做隆胸。手术费总计10万元,她宁愿自己贷款5万元也要做。”
而价值观并未成熟、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们来说,也就更加容易掉进暴利“黑医美”的坑里。
图/视觉中国
家中床上也能做手术,为机构拉客月入6万
90后北漂女生陈炎说,自己前不久刚刚被一家美容机构“绑架”了。有一天,她突然接到了北京一家美容机构的电话,告诉她可以免费做价格上千元的抗衰项目。禁不住诱惑,她前往这家机构进行体验。但据她表示,自己只是躺在仪器面前做了半小时,项目就结束了,而随后,她接受了机构里的“医师”长达两个小时的游说。“他们让我办卡,说原价上万元的卡只要6000元,我钱不够也可以先办消费次数少的卡,把名额先占上。”但她问起对方的资质时,得到的回答却含糊不清。感觉到不对劲的陈炎不敢接受,却被不断纠缠,“幸好我男友在,最后我才得以脱身”。
无独有偶,陈炎的朋友杨梦也说,她被自己常去的美容机构吓到了。她在这家机构中已经是“老客户”了,原来开办的是6999元6次的“超皮秒”年卡,后来还干脆升级到了1.6万元的综合年卡。但最近一次消费时,美容师又让她再花2万元“升级补差价”。杨梦说,她提出拒绝后,这位美容师的态度却顿时变了,声称她“如果不升级,项目见效慢就和机构无关了”,并说“别人20多万元办卡都没眨眼”。而这些话在杨梦看来,其中难免夹杂着“威胁”的意味。
在医美机构中,普遍存在着“乱收费”问题,不仅项目价格偏贵,在消费中也常常要求用户预付费办卡,让“求美者”们支付更高的经济代价。
不少医美机构为了拉客,与消费者之间往往存在“中介”渠道,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其他机构。医美机构们则要对这些渠道提供较高的返佣比例。在这样的模式下,因为有中间环节参与了分成,依赖这些渠道的医美机构自然也要想方设法提高收费。
白小强之前所在的公司就是这样的渠道“中介”,在网络上进行营销获客。“每拉一个人,医美机构返给我们公司30%-40%的分成。消费者做一个2万元的手术,至少6000元是进入我们口袋的。”白小强清晰地记得,他自己一个人在一年时间内,就用一个账号为各美容机构做出了140万元的流水,“分到公司就是80万元,且我们每个人运营的账号不止一个”。他所在的公司不大,员工一共只有20几个人,暴利程度也可想而知。白小强说,那时的自己,月入五六万元是“家常便饭”,公司的高管们也很快就实现了买车、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