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隐匿47亿收入,医托也能月入6万:起底“黑医美”暴利
为了降低成本,这些医美机构也会使用“小医生”,或者没有医师资质的医生上岗。甚至使用假针剂、假设备,以从中牟利。
“随着医美产业的快速发展,各路淘金者汇集,加入医美产业大军,行业开始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大量医美机构本就是抱着赚快钱的投机心态,开始脱离医美本质追逐商业暴利,引发了诸多行业乱象,受害者轻则伤身,重则送命,抹黑了整个行业。”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说。他所指的很多医美“投机”机构,就是外界常说的“黑医美”,业内称之为“三非”,即非正规机构、非正规医生、非正规药品。
师俊莉也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对于正规医美来讲,医院合规成本、药物成本、仪器成本、缴税成本都花费巨大,而“三非”医美机构无疑想花最少的钱、赚最大的利润。她举例说,她所在的医院光手术室就有60多间,手术室里还要有净化过滤、无菌消毒、手术灯、麻醉机等配置。“有的黑机构能去酒店开一间房做手术,能花费多少?”
师俊莉自己是整形外科研究生毕业,经历了出国学习,花了10年时间才得到了独立操刀的机会。对于很多机构培训几天就拿证上岗的“医师”们,她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愤怒之情:“非法上岗是一种非常不负责的行为,他们对医疗、对患者、对生命丝毫没有敬畏之心。”
师俊莉说,她接待过一位对隆鼻效果不满来进行调整的女孩。但当她问及第一次手术在哪做的时,对方竟然回答说,是在自己家中的床上,由一位“认识的姐姐”做的手术。“这事听起来离谱,但现实情况确有发生,十分可怕。”师俊莉称。
在此情况下,三非医美机构致人毁容甚至死亡的新闻,也并非少见。
2022年8月,据正观新闻报道,西安一位所谓整形科“主治医师”在自己就职的整形医院进行自体脂肪丰面颊(填充术)术中发生“麻醉意外”不幸身亡。2021年12月,河南广播电视报道称,开封一女子因微整形手术失误成为植物人,其主刀医生无行医执照。2020年10月,央视新闻报道称,江苏徐州一21岁女孩花14.5万元在整形机构做隆胸手术、隆鼻手术及唇部塑形手术,在手术台上意外去世。
2022年央视“3·15”晚会也谈及医美行业乱象。节目中报道称,市面上有所谓的“医美速成班”,号称加入者“0基础、6天”即可拿到一张“高级证书”执业上岗。
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中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合法合规开展医美项目的机构仅占行业14%,合法医美医师比例仅有28%。相反,“黑机构”数量超8万家,是合规机构的6倍,非法执业者超过10万人,且市面流通针剂正品率只有33.3%,也就是1支正品针剂背后伴随着至少2支非法针剂的流通。
央视网指出,非法医美场所90%以上的设备都是假货,每年非法黑医美致死致残10万人左右。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胡尔玮律师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目前对“黑医美”的监管属于打击非法行医的范畴,案件来源主要是群众举报和社区网格化巡查发现。
据天眼查信息,近三年中,医美领域的法律诉讼事件达万余起,排在前两名的分别为肖像权纠纷和医疗服务合同类。
但是,仍然有不计其数的年轻人被三非机构带进了坑里,即便贷款也要去做医美。
邓之东表示,尽管医美行业经营环境监管趋严,但不影响市场对行业的发展预期;医美行业仍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强烈的付费意愿、高昂的客单价、不低的消费频次,这些都形成了医美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刚需”。
师俊莉则提出,三非机构诊疗成本低,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风险和安全意识不够,容易图便宜,并没有认识到医美其实是件“很严肃、很科学”的事情。
获得了数量庞大非法利润的三非医美机构,也更不惜投入利用各种渠道营销,如在网上“种草”,甚至请来“医托”带动。如师俊莉所说,年轻人们缺乏相关认知,也更容易被“忽悠”。
“在小红书、微博、知乎等不少社交平台上,都分布着大量黑医托,他们几乎无孔不入,伪装成行业的熟悉者、专家、大V等,一边向大众贩卖容貌焦虑,一边向客户吹嘘推荐哪个整形机构好,再把他们介绍到相应的机构做手术拿分成。”白小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