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已经敲响,我们如何应对?
在经历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后,从8月24日晚开始,四川多地迎来降雨。解暑降温的同时,电力吃紧的问题或将进一步缓解。
我们此前在《全国电力区域版图,谁挑大梁?》中提到,根据最近20年的电力数据,目前全国有17个省份面临着电力缺口,广东、山东、浙江、河北等用电缺口超过1千亿千瓦时。同时,除广东的广州、深圳外,上海、北京去年有700多亿千瓦时的缺口,重庆、天津也各有400多亿千瓦时、200多亿千瓦时的缺口。
也就是说,在7个超大城市中,背靠净供电大省四川的成都,理论上最没有缺电烦恼。但谁也没想到,这座超大城市也会进入“省电模式”。
如果超大城市纷纷开启“省电模式”,城市将变成何种模样?极端天气频频造访,缺电会不会成为一种“常态”?全球变暖愈演愈烈,未来还将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8月25日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中科院大气所、北京陶诗言气象发展基金会气象学家魏科做客城市进化论、腾讯财经联合打造的“城市相对论”直播间,对上述问题予以详细解读。
阅读目录
- 1说“中国缺电”是不严谨的
- 2极端高温将成为“新常态”
- 3用电调度要有预见性
- 4“没有峰值,全是峰值”
- 5更大的挑战在后头
- 6突破“保证民生就要牺牲工业”
01
说“中国缺电”是不严谨的
城市进化论:您怎么分析这次川渝地区触发“省电模式”的原因?四川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输出端,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优先保障成都?我们现在究竟缺不缺电?
林伯强:首先确实是高温,负荷特别高,这几天所谓的缺电也炒得比较热。但我认为这种缺电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缺电。为什么这么说?中国如果缺电,问题一定是出现在工业侧,而不是居民侧。因为工业用电接近70%,居民不到15%,居民缺电能缺到哪去。所以短期内电力供应比较紧张,这是可能的,但是说中国缺电,这是不严谨的。
今年工业和去年不一样,去年是真的缺电。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工业增长特别快,对一个系统来说,这种高需求增长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一时应付不过来。第二是电价和煤价的问题。煤价涨很多,电价不让涨,一边没有发电的积极性,另一边也可能买不起电。
今年的话,目前工业增长整体就2%~3%,全年可能好一点,也不到4%,跟去年接近9%的增长完全不一样。所以,应对居民(用电)增长,只要从工业里挪出一点点给居民,大家就够了,只是说这个时候负荷特别高,可能需要有序用电。
我认为,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也好,供应结构也好,需求结构也好,应对极端天气能力都很强的。现阶段来讨论中国今年缺电跟去年(缺电)是两个层次上的问题,两码事。
但四川不一样,四川今年应该是比较难受,而且会难受比较长时间,除非老天爷下雨。水电是靠天吃饭的,四川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水电,据说今年缺水一半左右,可想而知缺口非常大。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第一个就是有关送入和送出的问题。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还要送出?四川传统上是一个外送省份,电很多,用不完。以往也出现丰水期枯水的现象,因为不是特别严重,自己少送一点点,然后其他省份再支持一点点,不知不觉就过了。今年这个事情搞大了,你和人家有长期合同,人家等着你,你不外送怎么办?这时候还是必须履约。
当然,可以最大限度地跟对方讨论,多留一点。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有一个中央政府可以协调,所以我觉得应该是留了,而且留的比例应该不算小,但不可能一点不给人家。你有水给人家,没水不给人家,合同不能这么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