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光有干旱,还有暴雨、大风和各种其他极端天气,类似于郑州去年的极端特大暴雨,未来的城市能不能扛得住?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如果能跟上,能够大幅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05
更大的挑战在后头
城市进化论:如果未来一直是峰值的话,用电该如何协调?在协调电力的同时,怎么去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林伯强:中国的电力结构不会维持特别久,这是我们今后面临的问题。
图片来源:新华社
美国去年居民用电大概是45%左右,工业不到20%。今后中国由于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电力结构一定是朝美国那个方向走的。我们可能不会像美国那样,居民用电高到45%,但20%、30%肯定是要的,那时候再讲从工业拿出一点点支持居民就不对了。所以假设明年开始经常这么热,肯定得有所准备。但以目前的耗电结构跟供电结构,(工业)60%、70%支持(居民)15%,问题不是特别大。
从现状来看,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温,我们现在的问题根子都在气候变化上。极端气候不单单是夏天,还有冬天,气候越来越不稳定,这点基本是确定的。解决气候变化肯定要低碳转型。现阶段,我们是以煤炭为主,随着碳中和进程推进,煤电要退出,由风电、光伏替代,从目前不到10%,今后可能要做到65%左右,那时候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即用越来越不稳定的电源,或者电力系统,去对付越来越不稳定的气候。而且那个时候,居民用电肯定不是像现在这么小,再说保居民,工业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所以综合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的确蛮大。这次是一个警告,就是我们在碳中和进程中必须平衡保供,保障能源安全。我们要逐渐从化石能源往风电、光伏走,而且要以尽快的速度走,做大规模比例,同时在系统稳定上,包括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碳捕获、电动汽车等,做得更完整、更有效。所以目前高温挑战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更大的挑战是在后头。
06
突破“保证民生就要牺牲工业”
城市进化论:缺电可能会带来很多连锁效应。随着居民用电占比不断上升,“有序用电”模式将来是否还能继续使用?在电力之外,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够解决缺电问题?
马亮:我们刚才讨论的用电顺序或者优先次序的问题,根本上是怎么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到,我们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有发展的可能,所以首先是考虑紧急性和必要性。
图片来源:新华社
安排用电次序,就是紧急服务优先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优先保证。现在基本上是居民用电是最优先级的,其次是必要的商业设施,再次是一些工业用电。这样一个安排是希望能够平衡相关的利益和价值,因为这时候几个部门都要用电,在给定发电量的情况下,用电量怎么分配?僧多粥少,怎样实现公平和效率就变得非常突出。
现在优先保证居民用电,毫无疑问是从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角度考虑的。但是工业限电和商业限电也会影响行业从业者,进而影响他背后家庭的生计。所以这两个不是完全矛盾对立的关系,只是一个是更加直接的影响,一个是间接影响,最终都反映到市民的福利是得还是失,得多少,失多少。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样进行测算,以公平为先,然后兼顾效率。
更重要的是,“两难”“多难”的问题,其实是公共治理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像很多人说,你是“既要又要还要”,居民用电、商业用电、工业用电,怎么解决两难、多难的问题,就是考验各地治理的能力。
也就是说,面临同样这样一个困境,很重要的就是要看到这种电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种悖论。它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未来极端天气会频繁造访我们城市的时代。这时候要摒弃过去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观点。好像只要保障民生,就要牺牲工业,只能优先保证居民用电,不能给工业用电提供足够的供给。
我相信是有除此以外的解决方案的。无论技术上是否可行,无论我们有没有想到,毫无疑问我们是要朝这个方向去考虑的。并且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讲,也需要在这个方面有所创新,尽可能让大家享受非常舒适的环境,同时也是节能环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