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入的问题跟基础设施有关系,不是说送就能送的。据我所知,送入通道最近已经是满负荷运行了,而且也在保证煤炭供应,让煤电厂多发点电,这是中央政府的协调和周边省份的支持,包括接受端的支持。
第二个,大家很好奇,今年是有水文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年,接下来怎么办,于是很多人开始出主意,电价改革、电网扩容之类的。我可以比较准确地告诉大家,这个事情过了以后,能源结构不会有太大变化,市场不会有太大变化。政府角度可能要考虑送进送出的问题,电源结构在有回报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没有回报的投资是很难有人去做的,除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去做。
像这次受影响比较大的光伏板块和半导体板块,他们的上游一般都是高耗能的,为什么愿意去四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电价便宜。正常情况下,四川电非常多,明年电没准就非常多了。所以很难为这种多少年一遇的事情做投资准备,投资方会认为这个没有回报。如果通过今年这个情况扩大投资、改变能源结构,我认为是不靠谱的,现实中不会这么做。
当然,适当做一做有没有可能?有可能。假定能证明今年这种气候不是百年一遇,明年、后年也会遇到,那我们真的就要做事情了。
02
极端高温将成为“新常态”
城市进化论:从气象角度来看,这次遇到的问题到底是不是“百年一遇”?将来会不会出现更频繁、影响面更广的极端高温天气?
魏科:刚刚林老师说了,今年整体上我们国家的电是不缺的。但这段时间,四川用电非常紧张,相信网友已经感受到了。四川也启动了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这是最高级别的预警,说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很多企业也在“让电于民”,很多居民跑到地铁站里面去纳凉,真不是没有太大影响,或者扛一扛就过去了。
我个人认为这段时间可能会持续比较长,可能会成为未来气候的一种新常态。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全球变暖愈演愈烈,考虑到全球碳排放量现在非常高,没有下降趋势或者下降空间非常小,至少20到30年之内,依据各种评估报告来看全球温度将持续增加,这种极端高温会反复出现,今年不是最后一年,也不是最弱的一年,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多。所以这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常态。至于商业上是不是成功的,是不是有投资价值,我认为需要把保证民生和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考虑进去的,未来相关领域的投资一定会越来越强。
虽然从全国角度来看,目前居民用电占比可能较小,但也要考虑极端高温期间,某一个区域的用电负荷还是比较大的。我看到相关报道,过去这些年,2013年、2017年、2019年到现在,这几次出现的极端高温事件,大城市里面,在制冷方面的电力负荷可以达到40%~50%,这个比例就不是一点点了。所以紧急期间,可能不是说简单地从工业挪一点就能补偿的。四川现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就是这样一种体现。
所以,考虑到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变暖的世界里面,这就是未来的一种新常态,大家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以前大家说扛一扛就过去了,等到秋高气爽,这种心态现在已经赶不上变暖速度了,未来要做好更多准备。
03
用电调度要有预见性
城市进化论: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区域之间的协调,以及工业、商业和民生之间的协调,有没有比较好的平衡办法?当前主要面临哪些突出矛盾?
马亮:城市高温带来的用电荒,还有一些影响生产生活的事件,在今年夏天很明显地出现。当然,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不是一次性的,甚至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频繁造访很多城市,不仅是大城市,包括中小城市,如果不能解决好当前面临的几对矛盾关系,也会进一步凸显,甚至呈现恶化趋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
首先,从主要矛盾方面考虑,工业用电占比非常大,怎样把这一大块儿控制好,让居民用电得到比较好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工业用电占比达到百分之七八十,这时候虽然减少民用电也有空间,但相对带来的收益不如在工业用电上做文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各地限电的时候,首先是对工业用电,特别是高能耗企业进行限电,比如钢铁厂、制铝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