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生在2016年。新加坡国立眼科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长达五年的阿托品滴眼液临床试验报告。该中心在400名儿童身上展开了不同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使用0.01%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能使近视的发展速度减慢50%,且停药后的反弹反应更轻,视觉上的副作用更少。但该试验报告也指出,在0.01%组试验的最初两年,有9.3%的儿童近视度数增长了150度,证明有一些儿童对阿托品反应不佳。
这项临床试验的完成让0.01%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成为了近视防控的主流选择,包括新加坡、日本和马来西亚等国都陆续在医院及眼科诊所开始使用0.01%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
山东省眼科医院的阿托品滴眼液院内制剂,患者只能到医院开具。受访者供图
阿托品上市之难
虽然阿托品在近视上的防控作用被认可,但阿托品滴眼液的上市之路却显得有些漫长。
公开资料显示,在国内,从2005年到2018年,陆续有多家企业申报阿托品滴眼液的临床研究均未获批或是获批后三期临床试验因未知原因没能完成。
国际上,即便是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临床试验上做出重大突破的新加坡国立眼科研究中心,其低浓度阿托品制剂也仍未正式上市。最新进展是,该中心研制的低浓度阿托品制剂“Myopine”于2018年10月30日首次获得新加坡卫生科学局批准,在新加坡各个医院及近视诊所进行临床使用,截至目前,该制剂仍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直到2021年9月,全球第一款明确用于缓解儿童近视发展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才在澳大利亚获批上市。而包括美国等国家研制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仍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国内率先打开局面的则是沈阳兴齐眼药。2019年1月,兴齐眼药旗下的沈阳兴齐眼科医院拿到《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获准以院内制剂的形式配置浓度为0.01%的阿托品滴眼液。
院内制剂,指的是医疗机构根据本单位临床需要,经批准而配制、自用的固定处方制剂。目前,国内以院内制剂形式配置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医院共有十余家。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褚仁远介绍,院内制剂是由各个医院的药剂科配置,主要用于医院的临床试验。与上市的药品不同,院内制剂需要经过国家或是省级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得到医疗机构的伦理委员会同意后才能配置,且只能供医院临床试验使用,不能在市场上售卖。“在开具院内制剂后,医院也要定期联系患者回访使用效果及是否有副作用,形成临床研究报告。”
在使用院内制剂进行临床试验的同时,国家药监局也同意兴齐眼药开展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药品临床试验。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截至目前,有9个适应症与近视相关的阿托品滴眼液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其中兆科眼科、兴齐、参天、欧康维视和成都盛迪(恒瑞医药子公司)等企业已经进行到三期临床阶段。
一款创新药的申请流程,需完成药学、药理毒理学和药物一、二、三期临床试验等相关研究工作,才能申请上市注册。而三期临床试验是药物治疗作用的确证阶段,是为药品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依据的关键阶段。
兆科眼科总裁兼首席科学官柳烈奎博士表示,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上市的主要难点在于它的不稳定性,药品有效期短。柳烈奎称,出于商业化考量,一款药品的保质期过短(如少于6个月),较难达到一般药房的进货要求。“药房本身的营商压力大,所以大家不会销售很短的保质期药品。”
柳烈奎表示,国内外多家企业仍在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即便是国外起步较早的药企,也是在2017年才正式开展试验。而兆科眼科正在进行的两项三期临床试验,受试者已经入组完毕,有望成为中国延缓儿童青少年近视加深最先上市药物之一。
8月23日,沈阳兴齐眼药公司临床试验负责人顾红表示,兴齐阿托品滴眼液的三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具体进展不方便透露。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杨晓参与了国内几家药企关于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三期临床试验。她指出,按照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于2020年12月发布的《控制近视进展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款控制近视进展的药物在三期临床试验上至少需要经过两年的有效性考察和一年的停药观察期,加上前后一二期的临床试验、儿童入组的时间以及药品报批时间,“我们算下来,这类药品完成注册的时间要花七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