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干旱下的南方秋粮保卫战:农户晚上七八点开始浇水,天亮后才停
在旱情中,影响农作物的,不仅是干旱,还有高温。
“今年的南方旱情,影响之所以这么大,长时间持续的高温也是重要原因。”陈昶说。
“水稻成熟时需要高温,但在孕穗、抽穗、扬花时,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花粉减少、失去活性,进而难以授粉,最终降低结实率。”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唐伟说。
玉米也是如此。8月中旬,四川遂宁一位70岁的老人,赤膊赤脚在田里收玉米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收获的玉米,有些只有极少的玉米粒,但老人依旧在40℃以上的高温中,坚持颗粒归仓。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王克如说,“视频中的玉米缺粒,初步判断,确实和高温相关,是高温为主、叠加干旱所致。”
事实上,这样的劳作不仅艰辛,也同样危险。过高的气温,时刻威胁着人的安全,也威胁着农作物的安全。尤其是正在生长阶段,尚未成熟的作物,人工浇水、降温、抗旱,几乎难以在白天作业。
“在40℃的高温中,水是热的,土壤也是热的,这样的情况下,浇水,效果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作物根部受损等问题。”陈昶说,“所以,很多地方的抗旱浇水,都是夜里进行。”
在重庆大足区,水源的充足,让许多原本无望的再生稻,有了重新生长的可能。王建康告诉记者,当地具备灌溉条件的稻田中,都是积极抽水浇水,挽救再生稻,“一般晚上七八点开始浇水,早上天亮后就停。”王建康说,当地还发动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夜间帮助农户浇水抗旱,早上7点左右停工后再去上班。
江西万年县黄墩村也是连夜浇水。黄墩村一位种植户告诉记者,他的稻田位于村里地势最低的地方,距离抽水的水库两公里,每到夜里,他反复往返于“水渠”,“沿途和一路上的农户商量谈判,让他们不要超量浇水,避免下面的农田无水可浇。”
六十年一遇极端天气超预计
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显示,从今年6月13日开始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温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降雨量之少,都突破了常规的认知。“六十年没见过这么大的旱情”,采访中,这也是农户们普遍的认知。
“极端天气变得越来越频繁,这是未来我们必须要面对的。包括去年夏天河南的暴雨,秋季北方的汛情,今年夏季南方的旱情,都是许多年未遇的。这些极端天气,不断提醒我们,必须做出一些超常规的准备。”中国农科院灌溉所研究员王晓森说。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正在快速提升,但即便如此,极端天气仍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8月17日,重庆大足区,干旱的稻田。受访者供图
“确实,今天的农田设施、灌溉能力远超以往。但也要注意到,所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都是按照一定标准建设的。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更好的灌溉、排涝等设施,可以在旱情、汛情发生后,加以应对。但这种应对,通常有一个设计水平年,比如按照当地过去几十年的情况来设计。”王晓森解释,“而极端天气,是逆规律的,超出预计的。按照常规,长江中下游在七八月份,主要是防汛排涝,农田设施也都侧重于排涝,谁能想到会遇到这样的大旱呢?”
在未来,应对反常天气,或将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王晓森说,“未来的农田水利建设,在常规的基础上,应该充分考虑极端天气的影响。常说旱能浇,涝能排,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更多的准备。”
大旱加长旱 我们要怎样准备
从6月中旬开始,一直到8月下旬,两个多月的高温干旱,正在考验着今年的秋粮生产。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12个省市,截至8月22日,南方农作物因高温热害和干旱,受灾4524万亩。
4524万亩意味着什么?以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看,2021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7.64亿亩。
4524万亩的受灾面积,相较整个粮食面积占比并不大,“例如重庆,总体而言,旱情对经济作物影响较大,对秋粮生产影响很小,秋粮生产仍有保障。”陈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