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十年,安踏越来越稳,与李宁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财经天下》周刊梳理发现,2013年安踏比李宁营收高14.57亿元,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21.95亿元,2015年差距扩大至40.37亿元,2016年变为53.31亿元,2017年涨至78.18亿元,2018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35.89亿元,2019年则突破了两百亿达200.58亿元,2020年超210.55亿元,2021年高267.56亿元,画出了不断向上的曲线。
今年上半年,安踏营收比李宁高135.55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是126.15亿元,差距再次拉大。
十年努力,安踏已经把李宁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时至今日,李宁想要重新追上安踏,还差两个多特步,上半年特步卖了56.8亿元。
安踏向上,李宁向下
李宁失去“大哥”位置,要从2008年奥运会的冠名权的旁落算起。
2008年,在奥运会的带动下,中国运动鞋服品牌迎来了发展高峰期,总市场规模超千亿(1039亿元)。当时,站在舞台中央的李宁,以9%的市场份额居第一。
彼时,阿迪达斯结束了李宁连续四届赞助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历史。李宁本人也不得不身穿阿迪达斯运动服点燃火炬。
此后,因发展过猛,运动鞋服供过于求,行业整体爆发库存危机,大店模式进展受限,业绩下滑、闭店清仓成为李宁等一批运动鞋服品牌的共同命运。此时,率先调整过来的安踏开始搭建品牌矩阵,收购了日后的“现金奶牛”FILA,给超越李宁打下了基础。
2009年,安踏从百丽集团收购了亏损严重的意大利运动品牌FILA,试图切入中高端市场。幸运的是,FILA刚好赶上了运动休闲潮流,不仅在安踏手里扭亏为盈,还一度占据了集团营收的半壁江山。
目前,安踏在财报中将业务细分为三大板块:安踏主品牌、FILA,以及包括迪桑特、可隆等在内的“所有其他品牌”。与李宁公司营收靠李宁品牌不同,安踏手握两张大牌,一个是安踏,另一个是FILA。
2022年上半年,安踏品牌营收为133.6亿元,对安踏总营收的贡献度为51.5%;FILA营收为107.77亿元,对安踏总营收的贡献度是41.5%。仅买回来的FILA体量都能与李宁公司不相上下。
这些年,尝到FILA甜头的安踏在“买买买”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先后以收购或者合作的方式将日本高端冬季运动品牌迪桑特(Descente)、韩国户外品牌可隆(Kolon Sport)、芬兰体育用品公司亚玛芬(Amer Sports)的中国业务经营权收入囊中。
今年上半年,包括迪桑特、可隆在内的“所有其他品牌”给安踏贡献了18.3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9.9%。
与安踏相反,李宁似乎在战略发展上出现了判断失误,让局面急转而下。
2010年,向百亿目标冲刺的李宁,发动了声势浩大的“90后李宁”新品牌推广,用进一线、打高端、全面提价等动作,试图从年轻消费群中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保持业绩的持续高增长。但此举最终失败了,李宁渠道库存高居不下,基本盘受到影响,2011年至2013年营收连续三年出现大幅下滑,2012年更是陷入巨亏19.79亿元的窘境,此后两年依旧亏损11.73亿元。
2012年,安踏一举拿下伦敦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赞助权,李宁彻底坐不住了。恰逢中国篮球发展黄金期,CBA可以说是国内体育圈热度最高的联赛,安踏与CBA装备赞助合约刚好到期,给出了3年6000万的续约报价。“心急”的李宁,豪掷5年20亿的天价合同,拿下CBA联赛的装备赞助权。
后来的业绩说明,CBA联赛的市场价值和曝光度被高估了,这笔合约期间,李宁亏损惨重。
痛定思痛的李宁,随后找到了一个新发展策略,紧盯国潮概念,打出中国李宁的标签。2018年,李宁成为第一个登上纽约时装周T台的中国运动服装品牌,“中国李宁”一炮而响,把红底白字的方块字变成了潮流象征,吸引来了李宁最想要的那一批年轻人,街头上穿“中国李宁”衣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图/李宁官微
今年上半年,不同于安踏将三大板块单拎出来,李宁财报把重点放在了渠道上。2022年上半年,李宁在渠道优化方面主要做了两件事:其一,推动旗舰店、标杆店等高效大店落地,并加大购物中心、奥莱渠道拓展;其二,形成与商业体集团的沟通协商机制,优化渠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