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李宁在特许经销商、直接经营销售和电子商务三大渠道的销售收入都有所上涨,涨幅分别为28%、11%和19%。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李宁营收大增21.69%至124.1亿元。
这当然离不开冬奥会的助推作用,李宁在财报中表示,公司借助了冬奥背景,积极打造品牌体验价值,完善营销策略,把握住了业务发展机遇。安踏也不例外,在长达100页的中期报告里,安踏特意把谷爱凌放在了第7页,紧跟业绩摘要,比公司业务模式介绍都靠前。可以想见,押注冬奥,对安踏的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落后于人的李宁,也开始效仿安踏的“买买买”模式,先后将堡狮龙、意大利品牌铁狮东尼、英伦鞋履品牌Clarks收入囊中。
从最近八年的营收数据看,李宁早已止跌回升,发展策略已经奏效,但无奈安踏的增速更快,这导致两家差距越来越明显。
两家毛利率下滑背后
尽管安踏以傲人的营收数据,一时风光无限,但仍然难掩其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今年上半年,与营收双位数增长不同,安踏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滑6.56%至35.88亿元。李宁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双增长背后,也有隐忧。
两家的毛利率都在下滑。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安踏集团的毛利率约为62%,比上年同期减少1.2%,主要由FILA毛利率同比下降3.7%所致。而李宁的同期毛利率也出现了下滑,为50%。去年上半年,这一数据是55.9%。
对于FILA品牌毛利率下滑,安踏集团解释称,由于疫情,主要布局高线城市的FILA“是集团内部业务受影响最大的品牌”,闭店率最高达到了30%。与此同时,FILA在疫情期间还加大了零售折扣,再叠加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产品成本率有所增加。
一个事实是,长年被视作安踏“现金奶牛”的FILA,在经过前些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已经开始触及天花板,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减少0.5%。据一位接近安踏的人士透露,FILA现在对其目标群体(年轻人)的吸引力在下降,反倒是30~35岁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会多一些。
针对FILA增长乏力,安踏回复《财经天下》周刊称,经过5~6年的狂飙突进,FILA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0~300亿水平,“从全球市场来看,在30亿美元规模以上体量的品牌,还能保持高速增长的几乎没有”。未来,FILA将聚焦做深细分品类,同时保持一二线城市门店的平均店效和坪效水平。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FILA的体量已经足够大,再想保持过去的高增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速度降下来是早晚的事,接下来要看安踏集团如何调整FILA,从而使得其能再次取得正向增长。
图/安踏官微
李宁高层则在财务数据沟通会上表示,公司毛利率下滑5.9%是公司主动进行战略调整的结果。
根据李宁公司执行董事兼联席行政总裁钱炜的说法,李宁的首要任务是在保证收入稳定的同时,保证利润和利润率的完成。“在此情况下,毛利率有所下降,是基于3月初疫情来临前提下进行有意识、战略性调整,来保证整个库存健康与稳定。”
但从细分渠道来看,导致其整体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毛利的电子商务渠道以及直营渠道的销售占比出现了下滑。不仅如此,李宁公司还出现了存货、存货周转天数增加的情况。其中,公司上半年存货19.7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17.73亿元,增长了一成;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也从2021年上半年的53天上升至55天。
剥离掉外在因素,安踏的毛利率仍然要高于李宁,且高出了12个百分点。安踏在财报中将其归因于DTC模式。
从2012年开始,安踏在战略上效仿李宁,持续攻入下沉市场。2019年,随着线下门店突破10000家,这一模式无法再带来更多溢出收益,安踏便开始进行渠道改革,推出DTC(Direct to Consumer,直面消费者)模式,试图以此消除库存周转的风险性,突破“库存周期”。
据一接近安踏的人士透露,安踏目前在全国90%以上的地区采用直营模式,DTC转型后线下门店整体坪效在1300元/平方米,毛利稍高于40%。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提倡的多品牌战略,其实效仿的是耐克、阿迪达斯这两大国际运动鞋服巨头。早在1988年,耐克就开启了“买买买”的发展之路,先后将ColeHaan(时尚鞋服品牌)、Bauer(曲棍球鞋品牌)、Hurley(体育比赛和青年鞋服)等收入麾下。但与耐克不同的是,安踏主品牌的营收占比悬殊,收购的品牌反而成为集团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