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积极财政政策一大体现,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今年预计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
《报告》称,今年加大财政资金统筹,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保持适当支出强度。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累计支出12.89万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另外,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支出进度加快。
冯俏彬表示,今年大家很关注财政收支形势,受疫情冲击、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今年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冲击。网上也流传一些地方财政出问题的说法。而此次《报告》给出了相对乐观的信息,财政运行总体是稳定的,这给社会吃下一颗“定心丸”。
《报告》认为,受疫情等因素冲击,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有所下降(-10.2%)。随着疫情逐步好转、稳经济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6月份财政收入企稳回升,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3%,增幅由负转正。当月,全国共有25个省份财政收入实现正增长。总体看,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薛虓乾此前公开表示,从后期走势看,随着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下半年经济有望持续回升向好,在此基础上,预计财政收入将逐步回升。
下半年谋划增量工具,适时加力
冯俏彬认为,今年上半年面对经济受到超预期因素冲击,积极财政政策尽力而为,各种政策工具加大力度和加快进度,为经济平稳运行和后续恢复做出重大贡献。当前要重点关注后期财政政策如何持续发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当前疫情防控仍存在不确定性,7月份经济数据小幅波动,折射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固。担当稳增长重任的财政政策,下半年如何发力备受关注。
《报告》称,下半年财政部将落实落细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在下半年落实落细积极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表示继续实施好各项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认真研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督促地方加强政策配套,挖掘自身潜力加大支持力度,持续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
事实上,近期税费支持增量政策已逐步明晰。比如为了给企业纾困,今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新增在扩围餐饮等行业基础上,近日再扩围至养老托育服务业。今年底到期的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再延期实施至明年底,预计新增免税1000亿元。
《报告》称,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8月24日的国常会明确,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10月底前发行完毕。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上述5000多亿元存量专项债资金将继续支持一批重大基建项目,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反映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今年财政发力,也体现在政策性金融工具上面,这也被外界称为“第二财政”。
《报告》称,下半年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联动,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实现扩大有效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综合效应。
根据国务院部署,在前期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
这笔资金由国开行和农发行发行金融债筹集,注资成立基础设施基金,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中央财政贴息。目前前期3000亿元资金已经投向重大基建项目,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除了上述6000亿元开发性金融工具外,此前国务院还要求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今年新增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1万亿元以上。
《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已完成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5962亿元,同比增长85%;服务各类市场主体78万户,同比增长214%;支小支农业务规模5889亿元,同比增长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