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最惨成绩单相继出炉,保交付成重点,信心恢复或待明年6月
“短期市场走势,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二是出险房企遇到困难的解决进度。”中海董事局主席颜建国表示,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市场及消费者树立信心很重要。
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则认为,市场收缩过了头,反而会积蓄自发修复的动能,房地产市场依然是10万亿级的市场,“7月份停贷及房企暴雷对消费者买房是非常大的打击。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三大调控目标,前两个基本实现,稳预期出现了比较大的挑战,要重建市场信心”。
保交付成重点,三四线正被抛弃
与以往强调规模大、偿债能力强不同,此次中报业绩会上,开发商们特意将保交付提上重点议题,试图提升品牌安全度。
许久不参加中期财报会的郁亮,这次也选择亲自坐镇,试图重建市场信心。他自称,从股东大会(6月28日)之后到现在为止,自己走访了全国35个城市看了100多个项目,主要任务是去督战,去看看交付如何。上半年实现11.5万套住宅交付,35%项目已实现交房即办证。
停贷潮后,相比于此起彼伏暴雷的民企引发的交付信任危机,央国企的品牌背书显得愈发重要。比如,央企中海行政总裁张智超就直言,在当前形势下,保交楼对我们不是问题,反而是一个竞争优势。
绿城财报也显示,上半年合计交付39个项目,涉及2.8万户,平均较合同交付时间提前36天;旭辉则称,上半年交付了近4万套新房 ,其中近20%提前半个月交付;甚至包括暴雷许久的华夏幸福也宣称,其孔雀城住宅业务已基本实现全面复工,正在全力以赴推动项目交付,上半年新增交付13个项目、201万平方米。
对此,方正证券研报指出,继促进购房需求回升以及支持房企发债融资这两个阶段后,从7月至今,房地产断贷风波后,政策重点转向“保交楼,稳民生”,包括成立房地产专项纾困基金、棚改统贷统还模式、市场化收并购模式等。
外部融资不畅的背景下,开发商们几乎只能依靠卖房续命。因此,以销售回款为绝对主力的经营性现金流是否为正,似乎成为外界审视一家房企能否正常经营的关键财务指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最大支出的土地,成为被削减的选择。
以正艰难还债的雅居乐为例,其宣称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43亿元,这较2021年末的9.3亿元有大幅攀升。
不过,细究财报可以看出,对比去年上半年斥资105亿拿下22宗土地,2022年上半年,掌舵者陈卓林不仅零拿地,还通过出售公司权益、物业、厂房及联合营公司等,获得33亿元的收入。此外,公司楼盘销售均价也同比下降了近2700元/平米,并在一年内裁掉了11139名员工。
就在9月1日,大幅收缩的雅居乐公告透露还要继续卖地,以6.8亿元出售济南两个项目股权。目前,“不躺平”的雅居乐并未在公开债务市场违约。
克而瑞数据统计称,截至2022年6月底,50强房企中,仍有三成房企尚未拿地。若是聚焦重点22城,这一比例超过半数。国企、央企是拿地主力军,占比高达74%,包括中海、华润、招商等。民企则近乎隐身,拿地金额占比仅有25%,且集中在龙湖、滨江等少数企业中。
这意味着,若房企持续不拿地,仅靠过往囤的旧地维持可售货源,在不久的未来,他们可能将无货可卖,经营性现金流自然无法维持。
与此同时,即使拿地,房企们也开始集体聚焦一二线城市,三四五线市场似乎正在被抛弃。截至6月底,百强房企投资金额的83%集中于22个重点城市,22城以外仅占17%。
以碧桂园为例,上半年其新增9个项目,对应投资额仅为61亿元,其中71%分布在二线城市,其余29%则在三四线城市。这一投资分配比例,与此前三四线广泛布局的策略恰好相反。
“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公司主力配置集中在长三角、大湾区等人口净流入、市场供求关系较好的城市。下半年会继续坚持这一方向。”碧桂园常务副总裁程光煜如此解释。
龙湖CEO陈序平则直接拿数据举例称,上半年市场整体土地出让金为2.36万亿,其中一线城市达到5000亿元,二线为8000亿元,剩下300多个城市在8000亿,城市分化非常剧烈,4个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超过了300多个三线城市的一半。“各家也达成共识,基本上是往高线城市在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