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医疗人士向八点健闻坦言,“刘翔峰事件后,包括医保、执法、行风建设等外来检查,湘雅二院是躲不过的。”
在过去经验中,很多医院的自查自纠是迫于上级检查的压力。医院先承认错误,倘若态度端正,上级可能会减轻处罚力度,高举轻放。“这次被揪出来的‘不规范’行为,是否有损病人利益很难从字面意思看出,但对医院有一定损失。”
“自纠自查”是刮骨疗伤还是雾里看花?
“自查自纠”是医院管理的一项常态化动作。
2019年11月底,国家卫健委启动了一项涉及全国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时间横跨两年多的大型公立医院巡查工作。这轮巡查采用全面自查结合实地巡查的方式,主要涉及公立医院三大板块——公立医院党建、行业作风建设、运行管理。
此后,河北、山东、辽宁、北京、上海等省市闻讯而动,也陆续印发了各自省市的公立医院巡查方案。从主要内容来看,它们与国家层面方案内容基本一致。而结合国家及各省的巡查方案具体内容后也不难发现,“自查”就是整个大型巡查工作的第一步。
“近些年来,医院进行自纠自查的绝对数量变少了,说明需要通过自纠自查暴露的问题也减少了。”一位医院管理学者看来,可见自纠自查,在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廉洁从业和行风建设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些年来,医疗领域的腐败、违规行为比过去有所减少,也不能将其完全归功于自纠自查工作。
陕西省山阳县原卫健局副局长徐毓才认为,减少也得益于集采、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支付制度改革后大力打击骗保等工作的开展,医疗领域的利益寻租空间被大幅压缩,起到了釜底抽薪式的作用。“医疗违法违规的空间和机会,减少了。”
“如果不是(像湘雅二院这种)闯了大祸,‘自纠自查’一般都是省或者国家一级的运动式检查。”他指出,除了上述运动式的“自纠自查”,当一个医疗机构遇到了重大负面事件,亟需给公众和监管部门一个交代,也会自行组织医院内部的自查自纠工作,起到查找体制机制问题、回应公众和监管部门关切的目的。
“自查自纠”很少作为一项工作内容独立存在,而是成为某项大型治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并且作为处分力度较轻的一个层次出现。
一位沿海某市的县医院院长更是向八点健闻直言,由上至下的“自纠自查”多是形式主义,大家只能配合着做一下表面功夫。
根据国家卫健委相关文件要求,上述横跨三年的全国大型公立医院巡查工作已于2022年6月结束。
对湘雅二院来说,刘翔峰事件在热搜上发酵了数日,引起的公众关注和社会震荡是不言而喻的。在公众和监管部门看来,刘翔峰事件未必是偶发现象,甚至很可能是冰山一角,这意味着医院的行风建设和诊疗行为都可能存在问题,所以自纠自查就是医院给公众和监管部门的表态——“从严、从快”。
有医院管理专家指出,在现有体制下,公立医院遇到重大危机后,启动自纠自查几乎成了医院们的标准化处理步骤,但这并不能杜绝第二个刘翔峰的出现。
“自纠自查”是监督医院的常态化工作方式,但也是一种全凭自觉的管理方式,究竟能发现多少问题,又能将问题挖到多深,或还需时间验证。
史晨瑾、严雨程、李琳丨撰稿
李琳丨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
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