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也有烦“芯”事:巨头下场造芯,押注下一个“黄金十年”?
芯片系列是《新产研》栏目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计划通过产业链、投资研发、生产制造、人才培养和政策法规等不同角度切入,真实、客观、全面的反映行业的现状。
本期腾讯科技联合芯潮 IC,聚焦讨论互联网巨头的烦“芯”事。
划重点
- 1近十年来,互联网大厂纷纷“押注”芯片,除了投资芯片企业的基本操作外,诸如百度、阿里巴巴等“能才兼备”的巨头出手自研,掌握多款专用芯片,“造芯”成互联网下半场的“标配”。
- 2芯片是一个投资周期长、单笔投入多、不确定性高的产业。巨头造芯到底图个啥?互联网巨头所谓的“造芯”,更多涉足芯片设计环节。
- 3巨头们也有不得不造芯的理由。现阶段,持续的全球芯片供应短缺迫使互联网巨头们思考“从哪里获得芯片”的问题。其次,成本问题,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另一方面,芯片的性价比是更为核心的考核项。此外,巨头造芯并非单点突破,基于其自有的庞大生态优势,芯片对整个企业的赋能效果将得到指数级放大。
- 4现阶段,互联网“造芯”主要瞄准的是专用芯片,包括FPGA、ASIC等。巨头们目的也多停留在自用阶段。但从长远来看,自研自用的需求一旦被满足,各家或将在通用芯片战场上相遇。
作者 I 猴猴
编辑 I 燕妮 苏扬
报道 I 芯潮IC
ID I xinchaoIC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芯片成为巨头“新标配”。
上月初,在快手StreamLake品牌发布会上,快手宣布研制出面向云端智能视频处理的SoC芯片“SL200” ,目前已流片成功,正进行线上内测。而此前不久,快手的“老对头”字节跳动承认自研芯片并披露最新进展,还被曝开出3倍薪资挖芯片人才。
这只是“造芯”热潮的冰山一角,近十年来,互联网大厂纷纷“押注”芯片。除了投资芯片企业的基本操作外,诸如百度、阿里巴巴等“能才兼备”的巨头出手自研,掌握多款专用芯片。曾经无人问津的芯片俨然成为“硬通货”,不论是为了满足自身业务需求,还是找寻新的市场空间,巨头们纷纷为“造芯”再下一城。
不过,“造芯”是否真的必要?大厂们如何应对不断上涨的“造芯”成本?通往“芯片自由”的漫长道路上,互联网巨头们能否全“芯”投入......
在芯片国产化迫在眉睫的今天,大厂“造芯”要回答的问题还有很多。
互联网下半场的“标配”:
老牌巨头圈地跑马,新贵玩家砸钱买票
大厂自研芯片,始于2012年,第一个“吃螃蟹”的正是百度。
彼时,人工智能正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李彦宏主导的AI云战略最核心部署“百度大脑”,也已积累了丰富的基础能力。随着数据和模型规模不断膨胀,"百度大脑"对计算能力的需求愈加强烈,如何满足这一需求?百度决定自主设计深度学习专有的体系结构与芯片。
“这在当年是百度的一个秘密项目。”百度高级副总裁曾表示。据了解,考虑到资金、工程周期和算法迭代等因素,百度工程师们最终落脚于低功耗且具备超强并行计算能力的FPGA,迅速推出第一版AI专有芯片版百度大脑——FPGA版百度大脑。
很快,随着百度昆仑芯XPU架构成熟,团队决定把技术路线从FPGA转向AI芯片。2019年12月,首款用于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昆仑一代”AI芯片问世,运算能力比当时基于FPGA的AI加速器提升了近30倍;2021年8月,百度“昆仑二代”芯片发布即量产,并与多款国产通用半导体、国产操作系统适配良好;在此基础上的“昆仑三代”芯片也正在研发。
与此同时,百度还自研远场语音交互芯片“鸿鹄”,拓展算力服务。据悉,“鸿鹄”芯片瞄准智能家居、智能车载等物联场景,已在TCL智屏产品、小度音箱等产品上实现商用。而自研之外,百度对外投资多家芯片设计企业:DPU芯片研发商星云智联、自主核心芯片提供商飞腾信息、MRAM及相关芯片设计研发商亘存科技等。以前端设计为核心,百度的芯片版图正不断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