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也有烦“芯”事:巨头下场造芯,押注下一个“黄金十年”?
那么,互联网“造芯”钱从哪儿来呢?
首先要明确,互联网巨头所谓的“造芯”,更多涉足芯片设计环节。如今的芯片行业分工已非常细化,从IP授权、仿真软件、设备材料、晶圆制造、芯片设计、制造代工到芯片封测等环节,都有专业公司分工完成,大厂需求确定的情况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芯片也并非难事。
比如上文提到的昆仑AI芯片就是百度根据云、边缘和AI的 XPU 神经处理器架构构建,由三星提供14纳米制造工艺和 i-Cube TM封装解决方案。这样一来,看似投资巨大的“造芯”也变得成本可控、风险降低。
而横向比较几家国内互联网巨头的“造芯”动作,我们发现一个共性——在自研芯片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后,巨头往往要“剥离芯片团队”,这也意味着互联网“造芯”小队终要自负盈亏。
2018年8月,阿里达摩院芯片团队联合自主嵌入式CPU IP核研发商中天微,成立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为最大股东。这一幕也在百度身上上演:2021年6月,百度芯片业务从百度主体分拆,成立昆仑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由百度芯片首席架构师欧阳剑担任昆仑芯公司CEO。同时,昆仑芯获得来自CPE源峰、IDG、君联资本、元禾璞华、天壹资本的战略融资,估值约130亿人民币。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企业基于自身庞大的主营业务,在造芯前期可以将成本分摊到各个事业部。对于百度、阿里等企业来说,云服务业务是重头戏,巨头们一边用推动云服务发展中形成的清晰需求指导其芯片设计与发展,一边将已有的“造芯”成果应用于云生态建设,正所谓“从云中来,到云里去”。
但到后期,互联网企业不但要为自研芯片打通下游生态,还必须根据自身主营业务经营状况量力而行,适时为芯片成本“寻求出路”,拆分就被提上日程。
据悉,为了减轻资金压力,百度自2017年起开启了多项拆分计划,先后将旗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智能生活事业群组独立拆分。一位芯片投资人曾表示,“昆仑独立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做芯片非常烧钱,需要大量的外部融资。并且,昆仑成立独立公司后可以服务更多非百度用户,也更有利于昆仑的发展。”
不过,换个角度来说,拆分也有利于与母公司核心业务作区分,获得更多资金和发展空间,还能将垂直能力赋能更多下游细分领域,为自己“开源”。据天眼查信息显示,今年6月,昆仑芯对外披露新一轮融资,引进海富产业基金、通用创投、千山资本、临芯投资、中信证券投资等多家机构及产业基金。此外百度也已开始对外提供芯片,与TCL合作,让鸿鹄语音芯片在家电行业实现量产。
由此可见,互联网巨头入局芯片,是基于自身长线发展做出的选择。
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中,巨头们逐渐将自身诉求与半导体的发展逻辑相链接,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生态体系,在这条不性感的赛道上印刻互联网的特殊轨迹。
躲不掉的持久战,
“造芯”的大厂指引国产芯片未来
现阶段,互联网“造芯”主要瞄准的是专用芯片,包括FPGA、ASIC等。巨头们目的也多停留在自用阶段。但从长远来看,自研自用的需求一旦被满足,各家或将在通用芯片战场上相遇。
专用芯片顾名思义,是指牺牲了通用性、强化某几项特定功能的芯片,专门适用于特定的运算指令,对已经固化的业务进行降本增效。
比如字节跳动研发AI芯片,就是基于字节本身的视频业务需求。一位服务器技术专家谈到:“视频本身的识别、标注等需要大量人工,买英伟达的GPU又太贵。针对人工智能的推理部分,如果要求不高,计算量又多的话,字节可以自己定制一款芯片专门干这个,功耗低成本还可控。”
但是这种模式似乎并不长久,一旦企业对专用芯片的需求下降或改变,是否会继续在专用芯片上投入就是未知数。上述巨头中,百度已将芯片部门拆分,昆仑芯自负盈亏,虽然有百度庞大的下游客户生态兜底,但基于专用芯片本身的特性,真正找到需求匹配的客户并不是件容易事。这时,大厂们或转型做通用芯片,不过除了要迈过更高的技术门槛,资金和客户的问题依旧有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