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既要保障口粮需求,也要满足饲用基本需求。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增长,肉蛋奶等畜产品消费增加,我国畜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对饲料粮的需求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全部消费比重达51.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高玉鹏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的粮食安全本质上是饲料粮安全。粮食安全是现代养殖业面临的“卡脖子”难题之一。对于畜牧行业来说,让畜禽都吃上中国粮是一个“艰难的梦想”。
“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提上日程
中国是世界养殖业大国,生猪养殖量、肉禽蛋禽养殖量均居世界首位,水产养殖量占全世界65%左右。与之相对应的,就需要有相应数量的饲料,其中玉米、豆粕是重要原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表示,在我国主要畜禽饲料配方结构中,能量饲料原料占比一般为65%,其中玉米约占50%~55%;蛋白饲料原料占比一般为30%,其中豆粕约占15%~20%。
除了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近年来,粮食进口量居高不下,价格持续上涨,“加强饲料粮减量替代”逐渐提上中国养殖业的日程。
以鲜蛋成本为例,今年上半年,鲜蛋的社会平均成本为4.27元/斤,较2021年同期鲜蛋成本3.89元/斤,上升了0.38元/斤。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王忠解释称,成本上涨的主要因素,包括今年3~6月份豆粕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当然,饲料原料的价格高涨,也催生了蛋鸡产业“优质饲料原料替代”“节粮高效生产”等技术。
饲料原料的减量替代,与价格的变动存在密切关系。当玉米和豆粕供应不足、价格过高时,小麦等其他谷物可替代部分玉米、其他杂粕可替代部分豆粕在饲料中使用。据业内调研,当小麦、大麦、高粱、稻谷等每吨价格比玉米低100~200元时,可在不降低饲料品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用其他谷物部分替代玉米。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品种之一,对其进口依存度,中国有着明确定位。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270号建议的答复摘要”中明确指出,玉米“必须保持较高的国内自给率,以免受制于人”。
饲料产量增加,大豆进口量下降
2018年以来,针对玉米和豆粕在配合饲料中占比过高的情况,中国开启了饲料“开源替代、提效减量”工作。
比如,成立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制定发布《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指导企业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日粮配方结构,提升饲料转化利用效率。
在饲料配方中,对于玉米,国内正推动使用小麦、大麦、高粱、稻谷等其他谷物,配合使用酶制剂等添加剂,实现玉米替代;对于豆粕,大力推广高品质低蛋白日粮,以及用其他杂粕替代豆粕。
谯仕彦表示,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名为低蛋白,实为高品质,是用工业化生产的氨基酸补齐短板品种,减少其他品种的浪费,达到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用量的目的。
实践也证明,添加5至6种必需氨基酸,配合应用净能体系,可以将生猪养殖全程饲料蛋白水平降至13%左右。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在开展猪鸡低豆粕或无豆粕日粮技术研究,这将在未来大幅减少豆粕等蛋白原料的用量。
那么,玉米、豆粕减量替代的效果如何呢?
据最新行业报告,《2022年7月份全国饲料生产形势》报告提到,2022年7月,饲料企业生产的配合饲料中玉米用量占比为30.3%,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15.6%。
而2017年,配合饲料中玉米占比52%,豆粕占比17.9%。
这一效果从“饲料产量、肉蛋奶产量增加,但大豆进口量却出现下降”的对比中能够明显看得出来。2020年,我国配合饲料的产量比2019年增加了3000万吨,但是大豆进口没有同步增长,低蛋白日粮的推广应用发挥了一定作用。2021年配合饲料产量同比增加4200万吨,我国肉类和牛奶产量创历史新高,但大豆进口量未增反降,同比减少381万吨。
谯仕彦称,2021年全国养殖业饲料消耗量约为4.5亿吨,豆粕用量在饲料中的占比为15.3%,同比下降了2.4%。按照上年饲料配方推算,相当于节约豆粕用量108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