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不少专家看来,“距离太远、范围太大”是早前全国多个城市群规划的缺陷,导致大部分区域规划仅仅停留在规划层面。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指出,从近年来发展情况看,部分城市群规划面积较大,缺乏都市圈层面的必要支撑。
相关部门也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2019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指导意见》,就将都市圈定义为“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1年国家 “十四五”纲要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将承担辐射周边中小城镇,带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作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抓手,都市圈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秦尊文表示,都市圈已经成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也是国家落实区域发展新模式的一个重要手段。
他解释说,区域发展新模式是指以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进而带动区域发展。都市圈是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的中间环节,因此,中心城市带动整个城市群首先要形成都市圈,然后才能带动城市群,乃至整个区域发展。
在贾若祥看来,中心城市是都市圈建设的基础,都市圈是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群则是区域发展的关键支撑。
事实上,一些规划已经将“都市圈”等作为“城市群”的次一层级,放到关键的位置。
例如2016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了“一核五圈四带”,其中“五圈”是指“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
有分析指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都市圈模式,已经成为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最优选择。
同城化是关键
不过,城市规划专家认为,无论是城市群还是都市圈,都不能无限扩张和蔓延,“摊大饼”式的发展只会重蹈“大城市病”的覆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城市的集聚不是无限制的。“很多人满为患的地区,中心城市之所以一城独大,就是因为中心城区功能叠加,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建设滞后于人口和产业的变化趋势,所以导致大城市难以疏解。”他说。
在秦尊文看来,都市圈的推出就是为了遏制城市群建设过程中“摊大饼”的现象,遏制城市群建设当中贪大求快、“囫囵吞枣”的情况。他说:“城市群动辄二三十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需要以范围相对较小都市圈为支撑和抓手。”
秦尊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除最早获批的南京都市圈外,面积基本保持在两三万平方公里,通勤半径1小时左右,“不会超过太多”。
那么,在都市圈规划建设过程中,有哪些误区呢?贾若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首先是范围要把握好。因为都市圈的核心是实现同城化,所以范围不宜过大,要围绕中心城市一小时通勤圈来划定。
其次,要抓住同城化这一关键性的抓手。比如可以先从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等推进,实现都市圈内重要生产要素的同城化。
秦尊文也表示,都市圈是城市化的一种主体形态,要跟周边实现同城化,“是不是一个都市圈,关键就看能不能实现同城化”。
发于2022.9.12总第106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国家级都市圈再扩容:求解大城市病
记者:孙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