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粮年新审定种子超3700个,刘春明:中国为何少有突破性大品种
中国现在每年审定的种子品种数量非常庞大,然而,同质化比较严重,还存在 “套牌”销售的现象。在北京大学教授、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看来,国内种业存在“低水平的重复”,企业缺乏长线投入积极性。
上世纪90年代末,刘春明受聘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国际植物中心,担任种子发育实验室主任和高级研究员,也成为瓦赫宁根大学第一位获得永久职位的中国学者。2005年回国后,他曾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刘春明与学生们在田地开展研究。图/受访者提供
2000年,中国第一部《种子法》颁布,中国种业开始走向市场化。时至今日,国内的育种模式与国外的商业化育种并不相同。
荷兰是世界种子出口大国,国土面积不及山东省的四分之一,但育种行业历史悠久、产业发达。在荷兰西北部的北荷兰省,有闻名世界的“种子谷”,云集了包括先正达、孟山都(后被拜耳收购)等国际种业巨头在内的40多家种业公司。该地区种子试验田面积占全球40%,种子年销售额超20亿欧元,出口额占全球的46%。位于荷兰中部的瓦赫宁根大学是荷兰唯一一所农业大学,其农业领域综合实力一直排在国际前两位。
在两种研发模式下工作过的刘春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强调,现代化的生物育种工作需要一体化、有组织的创新。国内以小课题组为运行单元的育种团队由于规模小、缺乏长期稳定资金支持,“很难产生商品性能好的突破性大品种”。
品种不是越多越好,
农户要少而精的大品种
中国新闻周刊:农作物种子中,国内的水稻、小麦种子育种相对占优势,而像玉米、大豆及一些蔬菜作物的种子仍存在短板,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局面,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刘春明:现在我们这四大主粮,小麦至少99%是我们自己品种,水稻肯定是95%以上。
过去几十年,国家支持的育种重点是主粮作物。四大主粮:小麦、玉米、水稻、大豆中,尤其小麦和水稻是重点支持的。国内有几家大的企业玉米育种也做得不错。近年来,国家对大豆新品种培育的支持也不少,但由于时间短,突破性品种尚少。
以小麦为例,我们品种创新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东农科院、河南农科院和江苏农科院等单位,有一批非常钻研的育种家长期从事育种工作,政府又给他们支持,培育出了一些较大的品种,产量、品质和综合抗性都不错。
从蔬菜作物看,我们的大田蔬菜品种,例如黄瓜、白菜、卷心菜、辣椒、西红柿等,国内自主培育的品种还不少,但是高端品种,特别是适合温室和大棚种植的生菜、西红柿、青椒和花椰菜等许多来自国外。一些彩色小西红柿(又称“圣女果”)的种子按克来算,价格已超过黄金。但是由于其商品性、产量和抗病性比较好,农户愿意花上三五块钱,甚至贵的要十来块钱购买一粒种子、一棵种苗。
6月7日,位于北京市北三环联想桥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科普展示基地,农技科研专家对小麦进行田间多点取样调查,开展小麦科研工作。图/中新
中国新闻周刊:以玉米、大豆为例,美国、巴西等国家因为使用转基因技术,使得品种抗虫、耐除草剂,产量提高。中国目前种植的都是非转基因的玉米和大豆。这是限制农作物产量最重要的因素吗?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有哪些?
刘春明:抗虫和抗除草剂性状很大程度上让品种在农田过程管理、产量提升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抗虫性状的携带节省了农药和人力成本,对环境和健康也更有利,抗除草剂性状使除草更加简便。
实际上,创新型大品种是由很多元素构成的。比如说株型,我们传统的玉米长得很粗壮,叶片宽大、叶夹角也大,叶子越往上越竖起来了,其好处是每一株玉米所占的地方小,种植密度就可以加大。同时,耐密植品种的茎秆也需要更有韧性。国内传统的玉米品种一亩地种3500株、最多4000株,如今的新品种可以种到5000~8000株,这个时候可能实现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