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粮年新审定种子超3700个,刘春明:中国为何少有突破性大品种
除了品种水平以外,土肥条件、灌溉能力和农户的田间管理水平都会影响农作物的最终产量。
以玉米为例,国内的种植区耕地整体土地水平跟美国是没法比的。我刚去美国的时候感到很奇怪,开车几个小时看不到一块农田。后来发现他们的农田都集中在局部地区。有一次我去俄亥俄州那边,开车几小时,发现路两边全是玉米或大豆。那个区域非常适合玉米和大豆轮作种植,地块大、土地平整,耕作机械化程度很高;到加州就能看到水稻、柑橘了,很多蔬菜也都种在加州。美国是根据土地水平不同种植适宜的农作物。
国内东三省、新疆的规模化种植做得非常好。比如说在新疆齐台,万亩规模的土地上实现了玉米亩产1200公斤,比美国的产量还高。但在云南和贵州,多是地块很小的山区坡地,灌溉和农田管理机械化很难实现,产量水平也有限。前不久我去云南弥渡考察,发现当地连片成方超过一亩的地块都很难看到。
耕地禀赋好,再加上耐密植高产品种选育、现代化的种植管理方式,是可以实现高产的。
中国新闻周刊:尽管中国每年新通过审定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粮种子已超过3700 个,这其中有竞争力的、有突破性技术的品种很少,推广面积前5名的品种大部分仍为“老品种”,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刘春明:品种不是越多越好,相反,品种越少、越是真正的大品种越好。
比如说玉米,现在每年,国内就有三四千个品种推向市场。想象你是一个种植户,到一个种子超市里边去,面对货架上的几千个品种,你怎么挑?所以一般政府会给一些建议,比如农业农村部每年会有一些建议优先推广的品种,有些省级种子站也会做推荐,这样可以把相对好一点的推出来。但即使是这样,推荐的品种不一定真的是最好的。
最近几年,我们整体的品种产量水平、抗病水平没有特别大幅度提升,每年增幅在1%~2%,要是遇到倒春寒,极端低温、高温之类的天气,局部地区粮食生产常出问题。目前这种品种数量多、革命性大品种少的局面,一定程度说明我们的育种存在低水平重复。
4月21日,四川成都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在做水稻种子的PCR测试。图/视觉中国
小课题组为单位
难以适应现代创新需求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到上世纪90年代,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以科研院所、高校等公益性科研单位为主的育种研发团队。是什么原因导致你说的品种研发“低水平重复”?
刘春明:大品种的研发要建立在多年、多地的试验与分析之上,把很多优异的性状叠加整合到单一品种中,才能真正形成突破性大品种。
中国很多做育种的科学家分布在各级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但是单个课题组规模比较小。一些农业大学专门做玉米育种的课题组,能够有10~30个人就是很大的了,其主要职责是解决科学问题,不适合参与育种类团队攻关工作,这在国外也是如此。
小的课题组,不可能把某个品种放到300、500个试验田去测试。即使做到了500个测试点,把每一个点、每一个株系的具体表现,各类特征数据有效收集上来,也是巨大的挑战。每个点至少要三五个非常专业的人,这个数据要与另外499个点的数据整合才有用。
国内课题组由于规模所限,研究重点和兴趣不同,彼此之间又井水不犯河水,很难做大事。这是我们品种做不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新闻周刊:在欧美国家,政府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性问题和育种技术创新,科研院所一般不直接参与商业化育种,企业是品种研发和产业化的主体。中国则更多是公共机构同时承担基础研发、新品种培育甚至栽培技术研发,再交由企业推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不同的创新机制,会带来什么问题?
刘春明:中国现在有7000多家种子企业,大多数企业自身的育种能力不强,主要是以繁种为主。真正能做到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实际上比较少。很多企业不愿意做长期投入,宁愿到农科院或者大学的一些研究育种老师那儿买一个品种,然后做种子销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