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90-2019年欧盟能源结构
此外, 欧盟从21世纪开始大力推行碳排放交易体系,使碳排放成为一种权力,赋予其流通性,从而具备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基础。在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下,企业可以通过免费分配、拍卖或混合方式获取碳排放配额,随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碳排放情况对碳排放配额进行交易,能够卖出配额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或购入配额满足碳排放需求。从结果来看,基于以上诸多措施,欧盟2018年的碳排放量为33.3亿吨,相比1990年减少约22%,减排效果显著。
图:碳排放交易推动碳减排机制
中国对碳排放的应对
在过去的5-10年间,我国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细分领域的能源结构的优化上也做出了不少努力,包括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等,这些举措都在降低碳排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能源结构优化: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中原煤占比81.3%、石油10.4%、天然气4.5%、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占比不足4%,而到2020年一次能源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已经提升到近15%。根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关于《全生命周期发电选择》报告,每千瓦时太阳能发电的碳排放量仅为燃煤或天然气发电的3-6%,而每千瓦时风能发电的碳排放仅为为燃煤或天然气发电的1-2%。根据我国当前的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量占比,每年可节省2-3亿吨碳排放。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相比传统燃油乘用车,每辆新能源车在使用环节可减少碳排放3-4万吨/年,现有新能源乘用车每年合计可减少碳排放1,500万吨。
但是,对比各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们可以看到与在减碳进程上先行几十年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减碳任务更加艰巨,且时间更加紧迫。于是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我国进一步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目标,减碳路径措施及相关配套措施。减碳工作将分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阶段逐步推进,主要通过加大非化石能源的占比,加强森林建设等增强碳汇能力,以及完善配套机制如碳交易市场化机制和绿色低碳投融资政策等,最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图:中国双碳战略目标及当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主要发达国家对比
低碳生活之于每一个人
在艰巨的减碳目标面前,除了在传统意义上能耗较大的工业、交通、建筑领域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还有哪些方面和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共同实现碳中和目标?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而言,是否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真切的做出一份努力?
人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产生二氧化碳,从早起装扮所用的化妆品和一件T恤,早餐的第一杯牛奶,公交或打车上下班,到下午随手在便利店买的一瓶水,再到晚上和朋友聚餐点的一瓶葡萄酒,碳足迹悄无声息地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中。也许我们很容易质疑“这些小事儿能有多大的碳排放呢?”,或者反驳“这些都是我们每天所必需的,是不能免去的呀!”。但若真的仔细推敲一下,其实这些举动背后蕴含的碳排放是相当惊人的。
“低碳生活”是人类认知的进化,关于如何以更平和的方式与世界和环境共处的选择。穆棉资本和内向基金所一直秉承的长期主义,自然包含着与环境的长期和谐共处,近期我们也在服务和投资过的诸多创业公司身上看到了他们在低碳环保上的具体行动。我们坚信不管是作为企业、创业者,还是普通消费者,我们都能够践行低碳理念,切实地为地球更美好、更长久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技术革命:从日常开始,饮水低碳化
中国人饮水自古经历了地表水(河流湖泊)、地下水(打井)、自来水(管线)、桶装/瓶装水(大物流)以及当前逐步进入净化水的几个阶段。从去污染有害成分到保留水中的营养物质,饮用水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是对水的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目前国人饮水仍处于瓶装/桶装水主导的阶段,瓶装/桶装水占比75%、传统烧开水占比22%,而净水设备对应的净化水仅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