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逆势豪掷近400亿成上半年拿地冠军,专注杭州被称为“隐形城投”
图片来自官网
戚金兴在2020年底的一次采访中称,很多纯住宅项目,利润低的只有1个点,通过全盘调配,滨江的总体利润还能保持在6个点左右。“以丹枫四季为例,我们粗略算了一笔账,从材料采购、管理成本、项目周期、品牌溢价等合计,将比独立操盘至少多赚1个多亿。”
这也是外界容易忽视的利润点。戚金兴曾透露,滨江2021年项目服务管理收入就超过8亿元,“为利润做出巨大贡献”。
“隐形城投”绰号由来
“杭州是滨江主阵地,戚老板一直生活于此,对城市发展脉络和市场动态把握非常精准,而且与地方政府沟通顺畅,人脉关系非常好,报批速度快。”一家TOP 30品牌房企杭州区域负责人对作者透露,我们当初打入杭州市场时,曾深度调研过滨江模式,最后的结论是,大家都干不过戚老板。
滨江模式的建立,还与杭州这座新房火热的城市息息相关。
一位长期研究杭州市场的机构负责人向作者感慨称,杭州堪称最奇葩的市场,主城区很多板块新房限价远远低于二手房,比如钱江新城,价格相差近一倍,倒挂非常厉害,大家抢着拼社保摇号;反观富阳、临安等远郊,即使不限购,还送车,都没人要。“市场结构性差异非常大,不了解全貌,等于瞎子摸象。”
当地购房者深度认可品牌,房子不愁卖的前提下,滨江的秘诀则是,在核心区域土地抓紧高周转。
克而瑞数据统计,2022年以来,滨江在杭州市场共推出3800余套商品住宅,整体中签率为19.54%。这意味着,1套房子背后,至少有5个人抢着买,争夺价格倒挂套现红利。此外,上半年滨江项目在开盘当天去化率达93%,高于杭州八区81%的平均去化水平。
对于高周转速度,作者了解到,滨江内部曾规定,杭州市场上半年获取项目,要求2个月开工、7.5个月开盘、10个月股东现金回正、12个月清盘,下半年项目效率则更严苛。杭州获取项目要求净利润率超过3%,外地项目要求超过9%。
“项目限价的情况下,利润大多来自于现金流周转速度。自己投入的1块钱,如何从一个项目中转完出来,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这关乎到自有资金回报率。”一位同样深耕杭州本地的开发商人士对作者表示,滨江拿的都是高大上的地,偏远、去化慢的地根本不会去拿。
2019年7月起,杭州土地出让开始实行“限地价、限房价”政策。这意味着,土地利润空间提前锁定,一旦周转慢、成本费用控制差,项目就容易亏损。与此同时,指望大规模囤地博弈政策放松,房价上升带动企业盈利的经营战略则逐渐失效。
无疑,这也给了滨江弯道超车的机会。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末,滨江合计员工为1644人,其中房地产板块员工为1106人,管理项目120余个,平均每个项目10人。按2021年全年1691亿元合约销售额计算,人均销售额1.53亿元。此外,其财务、销售及管理费用率也仅有5.3%,处于行业低位。
上述滨江合作方人士表示,公司产品线高度复制,虽然创新少,但产品高度标准化之后,管理半径小,效率就高,很多营销团队都来自合作方,滨江只抓设计、工程品质及进度,很多现场管理工作也可以放心交给总包单位,这也能节约成本。
他表示,在小区域多项目管理费平衡的情况下,一般项目人员配置5人,费用可以控制在0.5%以内,我们之前一个合作项目,滨江占有不足三成股份,拿走了近1%的管理费。
与此同时,在融资成本方面,滨江几乎与央国企持平,成本从2017年的6%,下降到2022年上半年的4.7%。其融资方式仅为银行开发贷、公司债券及中期票据,没有成本较高的前融信托、境外美元债、供应链商票等。
深耕杭州市场,形成良性循环,逆势而上的滨江甚至还有了“隐形城投”的绰号。
上述熟悉杭州土拍市场的人士表示,土地挂牌前,政府前期的招商宣传工作必不可少,沟通下来房企有意愿拿下才会挂牌出让,否则只能是地方国企、城投平台接盘,但很多没有开发能力,迫于土地财政需求,往往也去找滨江做小股操盘或者代建,“至少不会拖后腿,地方政绩也好看”。
比如,2021年第三批次集中供地时,因体量大、商业商办大导致难以算账,运河湾综合体地块无人问津,由杭州运河集团投资公司以54.38亿元的底价接盘。首次挂牌无人问津后,2022年8月第二次挂牌时,唯一报名的滨江宣布底价接手73%的项目股权,耗资近4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