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退休了:花了不到10万块,买下20年松弛感95后,退休了:花了不到10万块,买下20年松弛感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王莹岭
“我才25岁,就过上了别人退休时的生活。”96年汤汤的人生轨迹似乎和大多数年轻人不同。
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怀着对自然和耕作的热爱,大三休学两年后,汤汤进山当上了“实习山民”,浇水、施肥、翻土成为她的日常。
去年年底,汤汤在浙江丽水的村落以3600元每年的价格租下一座房子,期限是20年。自此,她在山中拥有了自己的家。对她来说,学历、高薪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感受自己”。在山中,她如愿以偿地触摸到了四季,但“田园牧歌”之下,乡村也不吝给她考验。
近段时间,“精神内耗”这个词频频出圈,似乎也反映了城市人循环往复的生存状态和无法跳出的怪圈。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卸掉枷锁,逃向田园牧歌的生活。正如汤汤所说,她做了许多人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以下是她的自述。
@汤汤的山居生活“
或许我适合做个农民”
去年年底,我在村里租下了一间山中屋子,给它起名叫“桐树后”,这样的日子我已经过了快一年。
而两年前,我还在城市里,循着社会时钟的轨迹前进,那时的我并不快乐。
2017年,我到上海读大学,学的数字媒体专业,这个偏技术型的专业让我觉得枯燥乏味。我不愿意天天对着电脑做视频后期,想尝试学点东西,于是在第一个暑假便找了一份实习工作。
实习工资很低,我只能住在离公司很远的学校里,每天通勤5个小时以上。每日,天刚亮我就钻进拥挤的地铁里,下班后,天都已经黑了。日子机械般地向前,连阳光都是奢侈的,这让我喘不过气。
而乡村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我喜欢山水,有空的时候会到江浙一带的村庄采风,有时还会到乡下的外公外婆家去。常常在城乡之间切换生活,能明显感觉自己身心状态的差别。
乡下的外公家
在乡下,我可以闻见风,早起沐浴阳光,听见鸟叫,和城市离焦虑、拥挤、机械的状态大相径庭,或许我对山居的渴望从那时起便萌芽了。
坚定想法是在大三时。
很长一段时间,家中变故和爷爷去世让我处于压抑的状态,这种压抑藏在心底,在大三时突然爆发了。我的情绪和身体状况开始出现问题,高血压、心率不齐……没来由地,我还会恐惧人群,严重的时候在人群中会想吐。那时,我甚至坐不了地铁,每次坐到一半就只能跑出来。
我意识到,我得想办法“自救”了。
除了“自救”,我也想停下来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直以来,自己就像笼子转筒里的一只小仓鼠一样,被生活推着向前跑,从不停歇。按照既有的轨迹,我会继续实习、毕业、工作,但我想停下脚步,找找答案,给自己一个“gap year”,于是我休学了。
休学后,我到杭州实习了一年多,边实习边物色山居的村子。
2021年6月,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来到浙江丽水松阳县的一个村落,黄墙黛瓦,马头墙高跷,美得像画一样,人们称这里是“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县有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村民说,我所在的村子已有800年历史,静谧又简朴,古老而厚重,这里满足了我对乡村所有的想象。
松阳的古村落
在松阳,我结识了经营家庭农场的一对夫妻,他们践行的可持续生态农业勾起我的兴趣。我提出想找一块地种田。但在他们看来,我只有不到一米六的身高、90来斤,就是一个从城市里来的“细皮嫩肉”的小姑娘,“种田梦”就是在说瞎话。一再坚持下,他们答应我让我先来农场体验。
我开始了农场的义工生活,每天早上四点醒来看书,闲书、文学、农业技术都有,到六点再起床去干活。干活的同时,我在脑海中还可以反复咀嚼书中的知识,这让我感觉到身体和心灵都无比充实。
那些日子里,我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日日下地劳作,慢慢学会了插秧、收割、拔草、移栽育苗,学会了使用锋利笨重的机械农具,知道了怎么与土壤相处……
我自己都没想到,我能把农活干下来。我想,有人适合做画家、有人适合做歌手,或许我适合做个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