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退休了:花了不到10万块,买下20年松弛感95后,退休了:花了不到10万块,买下20年松弛感
汤汤在农场第一次学插秧
但其实,在租下房子、成为正式的“农民”之前,我也动摇过。
“我才25岁,是不是还是应该好好毕业、找份工作?”在做了一段时间义工后,我有了回校复学的想法。
2021年9月,我回到上海,在返回学校的地铁上,看到周围的人都抓着扶手,面无表情地低着头,盯着手中的小屏幕,像被手机控制了,已经习惯了不看手机的我格格不入。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哭,我无法想象,自己要在这样的状态里再过一年。
即使已经快到学校了,我还是改了主意,好不容易“治好了”自己,我不想再回到以前的漩涡里去。
很多人劝我克服一下,“就剩一年了,撑一下,拿到学历以后会好办很多”,但对我来说,比起一纸文凭,更重要的是保持当下的热情和快乐,至少我现在能够感受到自己。
我过上了退休时的“松弛生活”
我回到了山中,租下了这套一年3600元的房子,租期20年,做起了“实习山民”。
我的屋子是个两层小楼,租下来的时候破烂不堪。为了改造它,我从山下来来回回往上背了超过1000斤的家具和物料,几度差点崩溃。我把厨房的不进光的小窗拓宽,改成一个窗边吧台;把用不到的房门改成了嵌入式书架,把书桌安放在能看到竹林的窗边,还置备了厨具、烤箱、咖啡机……这里逐渐有了生活的样子。
由门改造而来的嵌入式书柜
屋前有三亩地,我暂时开辟了半亩,到现在,种下了20多种植物。三四月份的时候开始种夏天吃的菜,茄子、辣椒、扁豆、玉米、黄瓜;六月时,我又种下黄豆、红豆。现在这个季节,我开始育苗青菜,有上海青、甘蓝、菠菜。在播种不同植物时,我触摸到了更分明的四季。
天气好的日子,时间都留在了田里,几乎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我才能稍微歇歇,读读书,和朋友们打打趣,“晴耕雨读”成了现实。
汤汤的菜地和收获的玉米
坐在小屋的窗前,竹林和蓝天伴着我;劳作一天后回家做饭,眼底是镶着金边的粉色晚霞;种子播下后,能感受到生命在慢慢成长。自然很神奇,她什么都不用说,却可以治愈一切。印象很深的是,曾经有一个朋友来我这玩,她呆在小屋看着窗外就不想走了,离开的车票退了三次。
卧室的窗边,能看见竹林和蓝天
但在“田园牧歌”的滤镜下,乡村生活也毫不吝啬地考验我。
浙江的梅雨季节,连下了一个月的雨,我种的辣椒和番茄连一口都没吃上就淹死了;到了七八月,极端的高温又导致干旱,地里连杂草都不长,村里甚至因为抢水起了争执;我住的小屋窗户没有密封,要防虫防蛇,防暑防雨,几乎所有东西会发霉,我买了抽湿机,一开机显示有98%的空气湿度。
困难有很多,但感受困难的过程也让我开始明白,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
比如刚搬到小屋的第二天,村干部给我打电话让我前半夜别睡觉,洪水太大了,屋子后面的山体可能会滑坡。崩溃了大约十分钟后,我冷静下来,想着如果真的冲下来了,也只能一步步解决住宿问题、把房子恢复原状,那天我守到了凌晨才敢睡觉。
或许,当事情变得具体时,就不会想很多虚无缥缈的东西,“焦虑”也就无处遁型。
也有人问我,不焦虑,是不是因为乡村的生活是单调的、一眼望到头?但恰恰相反,到了村里后,我觉得我的未来有无限可能,而在城市的时候,我却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回想在杭州实习时,我租的公寓一个月要花四五千,加上水电、伙食等开销,我一刻也不敢停。但在山里,一年的房租只要3600元,我租了20年,已经算拥有了自己的家。更重要的一点是,在山里,我降低物欲、远离消费、非必要不购买,生活压力小了很多。
没有压力,我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我可以学画画、学陶瓷、学着怎么演话剧,到了山里后,人生反而拥有了很多的可能性。
有朋友质疑我,“你能力这么强,为什么要逃到山里?”但我认为,山居不意味着逃避,而是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过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