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十一号首任总指挥杨毅强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透露我国的商业航天领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有望“在2026年开启太空旅行”!
这里介绍一下,我国商业航天市场从2015年到2020年短短5年期间,其综合增长率高达22.09%,并且在未来的5年内,我国的民营航天公司有希望建设全球性的卫星星座网络,实现火箭的可回收技术应用。
一旦火箭发射与回收的成本大幅降低,其商业前景就会变得无限可能。
目前,美国的商业亚轨道太空旅行,一次往返票价需要支付2000万美元,而把汇率因素考虑在内,未来我国的商业亚轨道太空旅行,一次往返票价仅有望降低到200万至300万人民币之间,仅为美国的2%!

除了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可以作为游客太空旅行的交通工具,未来技术成熟以后,可以在亚轨道长期滞留的空天飞机也是非常适合进行太空旅游的。
想想就令人激动!当然,要想完成个人的太空梦,你还是要支付得起依然不怎么亲民的票价才可以。
除了离我们还有点遥远的太空旅行,大多数的国人恐怕对于我们发射卫星早就见怪不怪了吧?
但是,如今的中国航天,其强悍的短期密集发射卫星组网能力还是令人大吃一惊。
9月6日,中国火箭创下了2小时2发,24小时3发的新纪录,无人可与之匹敌!
作为我国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主力箭型——长征二号F系列火箭的可靠性评估值达到0.9894,安全性评估值达到0.99996,即每百次发射才有概率出现1次飞行故障,每100次飞行故障才有概率出现1次乘员逃逸失败。
估计有的选择的话,接下来要执行登月任务的美国宇航员会选择中国火箭而不是那个缝合怪太空发射系统(SLS)。
而我国未来可用于执行登月乃至于登陆火星以及更多深空探测任务使用的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其使用的世界最大规模的闭式膨胀循环发动机也试车成功,相信很快就会定型进入生产制造环节。
这也标志着,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的技术难关被攻克了。
比起某些只在单个或者某几个领域钻研搞出先进航天产品的偏科“航天强国”来说,中国虽然没有做到全面先进,但一直在追求的是和美国、俄罗斯这样真正的超级航天大国一样的全领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默默地积攒完整的技术能力,在所有的技术门类当中力争做到国产替代,才在国际封锁甚至排挤的恶劣发展环境当中取得了如此举世瞩目的航天成就。
那面对如此井喷式发展,欣欣向荣的中国航天,美国航天为何就如此拉胯了呢?
其实,美国航天目前遇到的问题不是技术能力不够,也不是真的没有人才了。
美国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是足够的,只不过没有放在应该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