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不断放鸽子以及国会不断追加拨款以后,保守估计太空发射系统(SLS)+“猎户座”载人飞船一次的发射成本就高达41亿美元,和已经被砍掉的航天飞机项目的效费比不相上下,毫无性价比可言。
而私营的Space X公司旗下的星际飞船(Starship)——原名大型猎鹰火箭(BFR),在摊开了可重复发射的成本以后,报价仅需1000万美元/次,发射成本是太空发射系统(SLS)+“猎户座”载人飞船1/400。
这么鲜明的对比,谁都知道应该如何选择了。
不过,NASA方面仍未表示放弃,相反因为替代方案的出现,没有了之前那么严重的紧迫感,相关工作的进度反而慢了下来。
现在,太空发射系统(SLS)的发射任务给人的感觉就是NASA把火箭拖出来摆到发射架上,出现问题,再返厂检修,然后择日再拖出来重复之前的动作。
最近出现的问题都围绕在燃料泄露问题之上,每次NASA的科学家都觉得没有问题了,结果到了发射之前加载燃料的时候,问题还是再次出现。
这到底是是怎么了?是火箭有问题还是NASA的科学家有问题?亦或者兼而有之?

我们深挖技术细节,就会发现所谓的“新时代新型大推力重型火箭”就是已有技术的缝合怪,例如太空发射系统(SLS)就用了原有航天飞机使用的助推器、橙色储罐桶、中央核心级的芯级发动机(RS-25D/E),上级火箭助推器发动机使用的是德尔塔IV级升级版。
换句话来说,太空发射系统(SLS)大量沿用了本应该被废弃的航天飞机发射系统和配件,那么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各种设计BUG也被一并集成到了新型火箭身上,不出各种问题才怪?
可以说,美国的新一代火箭只不过拿着过去的技术储备组合到一起,拼拼凑凑的产物,创新占比极低。这样的缝合怪,其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也备受质疑。
另外,曾经人才济济的NASA也面临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大问题。
原来支撑美国航天科技实力的原纳粹德国科学家、前苏联科学家都基本退休了,现在的技术骨干难挑大梁,显得美国太空技术能力传承出现了断档和大规模衰退的迹象。
受整个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脱实向虚”趋势的影响,美国各大高校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以及原有体制内得不到重视和足够福利待遇奖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跑到华尔街倒腾金融游戏去了。
由于美国过度仰赖金融霸权,导致美国的年轻人都喜欢学习金融,毕业以后进入华尔街各大投行和私募基金里面工作,梦想成为下一批“华尔街之狼”。
同时因为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高技术人才移民政策和环境,美国从中国和印度引进了不少一流的理工科人才和各类工程师,支撑美国的科技霸权。
但近年来,随着美国对华政策越来越敌视,包括NASA在内的各大科研机构与技术岗位,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出现了大量流失的情况。更多的岗位留给了印度裔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种情况在硅谷也越来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