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几百张照片合成一张长图,小伙抓拍素人10年创作惊人作品
起初我以为闫家成的探索是对整个城市的记录。但后来闫家成说,事实上几年的探索里,他的观察半径逐步缩小,最后聚焦在他走路上下班的一条路上,也就是他的“附近”。比如在某个工作日的午休时间,他突然发现每天经过的两栋写字楼之间,恰好的光照角度、恰好的观察视角,在一天之中那么短促的半个小时里,形成了一片正方形区域,来往的路人行走其中,好似站在人生临时的舞台上——熟视无睹的日常中的闪光点,或许更接近闫家成对“附近”的理解。
以下是闫家成的讲述:
生活的半径
疫情初期的时候,大家都居家办公,我在回公司拿资料的路上,看到了十几二十个清洁工在科韵路的尽头消毒栏杆。这些清洁工看起来也很严肃,像在完成非常紧急的任务。那条路很宽敞,是条主干道,但那一天几乎没有什么人。我感觉挺震撼的,于是没有想太多,就把他们拍了下来。相机拍不到那么多人,我就把单个人拍下之后,再组合了起来。这组图发在网上之后,可能触动到了一些人的情绪,他们觉得社会停摆之后,一些清洁工、快递员或者警察,还在做自己的工作,维持着社会的运转。
《给栏杆做清洁的工人们》(旋转手机屏幕查看)
但也因为这组图的启发,我开始主动去记录这样的群体。有一次我走到广州岗顶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我发现整条路上几乎所有的车辆都停运了,大家都不太敢上街,只有来往的快递员和外卖员还跑在路上。他们穿着蓝色的、红色的衣服,骑着电动车,开得很快。我当时没有想好要怎么呈现,就去找了个高地。拍了很多张图,最后再把他们一个个组合在一起。
单张图片记录的力量会小一些,但是如果你把它组合成一个新作品之后,它的形式感和力量感都会不太一样。
《15分钟内从路口经过的外卖骑手》
每年春节,我都会送女朋友去机场回老家。送完她之后,我往往会顺路从机场坐三号线到火车站。春运对中国人一直是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广州火车站则是中国南方务工人员返乡最大的交通枢纽,那里大部分是绿皮火车,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很陌生的东西。我大学的时候也会去那里坐火车,但现在越来越少看见报道,所以我每年都想去看看,记录一下。
《暴风雨前的南方车站》
我有一个感觉,现在出现在新闻报道里的,常常是快递员或者外卖骑手;加上互联网大厂的人都叫自己“打工人”,人们对真正在工厂里打工的人关注也消失了。所以我就想,我应该一直把火车站的春运记录下去。在火车站,有一半的人就在广场上面坐着,打牌、睡觉或吃东西。我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提着一个水桶,用桶来装自己的行李,这在大街上挺少见的。于是我就会跟他们聊一聊,问他们能不能让我拍,那些人一般都很大方地说,可以拍,但你拍这干嘛呢?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自己要拍来做什么。后来我把这组图做成了一个作品,《中国旅游》,那是很经典的装行李的包袱,虽然上面写着大大的“旅游”二字,但没有一个人是在旅游,那是记录春运的另一个角度。
《2022春运的广州火车站》 (旋转手机屏幕查看)
刚开始拍摄的那段时间,我走的地方半径很大,有时候不管坐地铁还是公交车,我会从头坐到尾站,或者随便什么地方停下来,漫无目的地这么走。当时我住的地方,门口有三条公交线路,我常常不做什么计划准备,坐上一辆车出发,一走就是五六个小时,一天能走个25000步。有时候我会在车上打开手机地图里的实景地图,看看前面是建筑多,还是荒地和工厂多,对前方的路大致有个判断。但刻意的规划是没有的。当时整个天河区我几乎都转遍了,有时还会走到越秀区。但后来走得越来越远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了,如果你只是焦虑着这一天是不是去了一个新的地方,如果某个地方你只去过一次,那你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某些东西其实是值得记录的。反而有些时候一个地方你经过了十次、一百次之后,突然在这重复的过程之中,有很多想法涌现出来。于是我“附近”的半径就慢慢缩小了,现在基本上就是上班路上这个不大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