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轻社会生育负担,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我国将建设一大批托育服务机构,以达成“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的“十四五”规划目标。
与上世纪80年代曾遍布城乡、多由企业或单位为职工开办的托儿所不同,新“托儿所”的实现形式更加丰富,由具备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是其中之一。
9月22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听取《关于本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其中提出将研究出台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相关政策,扩大幼儿园托班规模,适应2-3岁婴幼儿入托需求。除北京外,其他多地也都有相关举措。
当前,新一轮托育服务机构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已有指导性文件,但权威标准尚未出台。托育机构在实际运营中存在空间、卫生、饮食、安全等硬件缺陷,以及人员经验缺乏、职业通道模糊、经费不足等软件方面的问题。其中,幼儿园开办的托班容易出现“幼儿园化”现象,需要注意。
全国每千人口托位数2.03个,难以匹配托育需求
《报告》提出,北京将立足于精准匹配家庭实际需要,通过试点幼儿园办托班、单位和社区办托、社区办园点转托育机构办托等多种方式,分层次、分年龄段建立方便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具体做法之一是,北京将扩大幼儿园托班规模,研究出台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相关政策,适应2-3岁婴幼儿入托需求。2023年将进一步扩大幼儿园托班试点规模。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目前北京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主要有四类,分别是专业托育服务机构、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为职工子女开办的托班、社区托育服务。
其中,专业托育服务机构占到大多数,幼儿园开设托班刚刚起步。截至今年9月,北京有93所幼儿园182个托班招生,幼儿园托班学位为3000个,占全市托位总数的一成左右。用人单位办托和社区托育服务的数量更少,社区托育服务覆盖率仅为5.3%。
总体上,截至2022年7月,北京市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共627家,托位总数29171个,在托婴幼儿10327人,全市千人口托位数1.33个,托位使用率35.4%。从全国来看,截至2021年底,每千人口托位数为2.03个。
这与当前的托育需求严重不匹配。在8月17日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谈到,国内有调查显示,城市中大概有1/3的家庭有托育需求,“但现实中我们供给还是不足的,特别是普惠性的服务供给,确实是个短板。”
未来,全社会的托育需求还将增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表示,到“十四五”末,全国婴幼儿托位的需求将达到600万个以上。
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这一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提出到“十四五”末要达到每千人口拥有托位4.5个的目标。
记者梳理发现,在2021年24个万亿GDP城市中,北京、上海、天津、苏州、南京、福州、宁波、无锡、长沙、南通等10个城市的托位目标与全国持平;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济南、成都、合肥、西安等8个城市目标高于全国;其余的6个城市,青岛、重庆、杭州、郑州、武汉、泉州的托位目标低于全国。其中,成都2020年时千人托位数近2.19个,提出到2025年要达到8个,数量最多。
数十年兴衰,生育形势倒逼“托儿所”回归
上世纪80年代,遍布城乡的托儿所是几代中国人的群体记忆。
新中国成立之初,托儿所主要设立在厂矿之中,属于福利性质。其中,农忙托儿所和工矿托儿所发展最快。据《人民日报》报道,到1956年底,全国基层托儿所共有5775所,很多大中城市中还建立了街道托儿站。
改革开放以后,托幼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务院设立了“托幼工作领导小组”,1979年召开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强调,托幼事业是一项社会性的事业,需要全党全社会的重视和关心。随后,民办托儿所、家庭托儿所(户)开始出现,但企事业单位和街道社区开办的托儿所始终是主流。
转折发生在1993年前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学者黄文政向新京报记者表示,这一时期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托儿所发展,一是国有企业改制,托育服务等社会职能逐渐剥离;二是人口政策的调整,独生子女政策效应在这一时期持续放大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