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余蕊均 每经编辑:杨欢
吃到人口红利的郑州,还想进一步做大。
日前公示的《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显示,到2035年郑州常住人口将达到1800万,同时,考虑人口流动性和发展不确定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预留20%的服务人口弹性。
这也意味着,届时这座河南省会的常住人口将逼近深圳,服务人口更有望达到2160万人。
而作为“中部第一城”的武汉,同样不甘落后。根据《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到2035年武汉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并按照2000万人的服务人口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放眼整个中部地区,包括郑州、武汉、长沙、合肥4座强省会纷纷对下一个阶段提出更高发展目标——人口规模是一个直观结果,背后其实需要有更高水平的空间资源配置支撑。如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千万人口的每个个体感受到“宜居”,做起来并非易事。
面向2035,“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些城市的蓝图中找寻答案。
人口目标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规律。
过去十年间,武汉、长沙、郑州、合肥从“小”变“大”,不仅成功跨越了GDP万亿台阶,也迎来了人口规模的激增。截至目前,仅有合肥还处在“900万+”梯队,其余3城均已跻身“千万人口俱乐部”。
迈向2025、展望2035,更高的人口集聚度是这4座强省会城市的共同目标。
根据各地公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到2035年,郑州常住人口将达到1800万人,武汉预计容纳1660万人,长沙、合肥也将分别达到1500万人、1300万人。同时,按服务人口测算,郑州、武汉的人口规模有望超过2000万人,长沙也将达到1900万人。
上述预测数据,显露了郑州的勃勃雄心——无论人口规模预测值还是增量空间,郑州都高居第一。到2035年,其常住人口和服务人口规模将领先武汉超过100万人,坐稳“中部人口第一城”。
一个背景是,2020年,郑州曾凭借“七普”常住人口的微弱优势(27万人),超过武汉首次登顶。但一年后,武汉就以全国第一的人口增量实现反超,重回中部第一。2021年,郑州常住人口比武汉少了90万。
跳出中部来看,与现有人口规模相当甚至更高的城市相比,郑州的目标值同样处于“高位”水平。
比如,广深2021年常住人口分别为1881万人、1768万人,领先郑州五六百万人,对应两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的目标,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为2000万人、1900万人。而目前与郑州同处在“1200万+”人口梯队的杭州,2035年预测人口规模为1500万人。
目标紧追吸引力强劲的沿海城市,郑州的底气在哪里?
事实上,背靠全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常住人口第三大省,郑州作为河南省会拥有明显的“腹地”优势。
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郑州吸纳省内其他城市流出人口达368万人,占全省的58.1%。郑州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人口净流入的省辖市,净流入人口354万人,占其常住人口的28.1%。
这一年,河南仍有多达1483万的净流出人口,留住更多河南人,对郑州和河南来说,都非常重要。
目前,郑州的人口首位度在中部六省会中处于垫底水平,在“强省会”战略加持下,具备较大增长空间。
有意思的是,《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做了一个关于当地市民眼中郑州当前竞争力的调查,结果显示,“交通发达便利”占比最高,“距离老家近”排在第四,好于生活成本、医疗水平、文化魅力。
图片来源:《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
空间格局
强省会们还在继续集聚人口,但在国土空间“三条红线”的严格要求下,已然不能再走“摊大饼”式的扩张老路。
如何在市域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安放”2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