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期许,城市发展方式优化调整势在必行,尤其是作为特大城市的武汉、郑州、长沙,也已走到“瘦身健体”的关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此前在受访时向城叔表示,从发展形态上看,现在比较推崇大城市市域范围内的相对分散发展。
“比如北京建城市副中心、上海建5个新城,都是从市域空间格局上进行调整,让整个城市有更大的容量,人口可以更加合理的分布。”他指出,中心城区的规模控制住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和造成的“城市病”可能会减弱一点。
从各地公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来看,集约发展的意图很明显,“组团式”空间格局很清晰。在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依然是核心,关键在“做优”,同时也会有次级副中心承接区域性功能,从而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结构。
比如武汉,未来将形成“一主、四副、多点”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方面,利用长江、汉水的自然分隔,加强“三镇三城”差异化发展和一体化融合。同时,将重点保障四大产业基地、光谷科创大走廊、长江新区、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等省市重大战略的空间需求。
长沙的“核”还是主城区,同时形成浏阳城区和宁乡城区两个副中心,另有星沙松雅湖组团、空铁组团等十个组团。
郑州的市域城镇体系从上一版城市总规(《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调整为“一主一副、三城三组团”。航空港区的副中心位置进一步明确。
图片来源:《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
合肥则明确提出要将中心城区建设为近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截至2020年,合肥城区人口仅为377.76万人,在最新公布的“百座大城市榜单”中被认定为“Ⅰ型大城市”。同时还要把巢湖城区、庐江县城、长丰县城建设成为辐射皖江、带动皖北的“桥头堡”。
值得注意的是,4份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都呈现了一种“区域视角”,都市圈协同被放到了更突出位置。有评论指出,保证规划的一致性,能让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更顺畅。
产业集聚
这也是“多规合一”后各地首次发布的未来蓝图。
过去,各级各类空间规划在支撑城镇化快速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规划类型过多、内容重叠冲突,审批流程复杂、周期过长,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印发,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从规划层级和内容类型看,国土空间规划分为“五级三类”。
“五级”对应行政管理体系,其中国家级规划侧重战略性,省级规划侧重协调性,市县级和乡镇级规划侧重实施性。
“三类”指规划类型,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强调规划的综合性,是对一定区域,如行政区全域范围涉及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做全局性的安排。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重要一级,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发挥着战略性、约束性和传导性的重要作用。
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出发点、支撑点和着力点。对中部4城来说,不可能只集聚人口,而不集聚产业,经济与人口从来都是联动的。
其中,武汉将布局以“两江四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区片,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等先进制造业功能区片;同时,布局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学岛、长江大学城等重点大学城科教功能区片和产业创新功能区片。
郑州将强化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引领发展,引导现代食品制造、品牌服装及现代家居、装备制造、铝及铝精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促进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