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另一位主营几百元志愿者卡的客服说:“买我们几百元的志愿者卡就够了。很多机构声称专家是学校的普通老师,几万块钱买这个不划算。”
商家声称使用内部大数据
北青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志愿者卡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是在大数据的概念下售卖的。几位志愿者卡商家告诉记者,这些数据都是和相关检测中心合作“获得”的。这些完整的数据在网上找不到,有些数据根本不会公开。
这些志愿者卡对数据库的介绍大同小异,但是很有诱惑力。一位商家表示,购买一张志愿卡,可以获得“上千所高校的全方位数据查询,拥有强大的院校对比功能”,里面包含院校性质、地域、特色、重点学科等基本信息。此外,还可以查看上千所高校历年分数线,包括线差、最低录取分数线、最低排名等。
一位商家给北青报记者发来了系统的演示视频,一位老师在演示过程中不断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和可靠性。老师说在他们的系统上,你可以查到往年同地同分的考生考上了哪个大学和专业。“比如我们可以看到2015年江西理科600分的学生都考上了哪些大学和专业。”老师还强调,“没有我们的系统,你不能使用这些信息。”
“你也许可以在网上搜索这些信息,但你只能找到一部分。不可能找到100%的信息,但只有100%的数据是有用的。”老师说零碎的信息只会浪费时间,导致落选,浪费分数。
为了强调数据的可靠性,老师说:“我们的系统是根据各省的高调政策开发的。数据是和国家教育考试院合作开发的,只有他们有这个数据。”这样的说辞存在于很多类似志愿者卡的宣传中。“我们和各地考试院的数据是100%对应的,不合作是无法获得这些数据的。”另一个商家说这些数据不会公开,网上也查不到。
教育考试院否认与企业合作。
然而,北青报记者在网上反复搜索,却找不到这家名为“国家教育考试院”的机构,教育部考试中心名为“中国教育考试网”。接着,北青报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了北京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表示,北京教育考试院没有与任何社会组织或企业合作。“我们建议家长多关注招生简章、招生目录和往年录取情况。”
此外,北青报记者还注意到,不少消费者在使用了上述网上售卖志愿者卡的评论页面后,对数据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一位消费者评论说,他关注的学校2017年招生51人,数据却显示30多人。也有消费者在评论中提醒其他买家,“在参考还可以的情况下,完全按照这个数据来填志愿是不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