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冬暖夏凉,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欧洲为什么冬暖夏凉欧洲人的冬天,靠浙江“温暖”?
比如生产电热毯的彩虹集团,近一个月收获8个涨停板,股价翻倍。但公司近日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称,上半年海外销售收入仅实现21万元,在手订单金额约133万元。
不只是彩虹集团的电热毯出口少,长虹美菱的电热毯也“并未出口欧洲”。又比如有少量空气能热泵业务的海鸥住工,同样是“迄今为止没有出口”。
如果说取暖产品占上市公司业务体量小,那么中小企业是否感受了来自欧洲的“爆买”热情?
城叔随机致电了七家经营范围涉及相关电热产品的宁波企业。一家企业称,公司有发热毯出口业务,目的地是美国,暂时没有欧洲出口;另一家企业称公司有用于微波炉等设备的电热管出口业务,不过今年暂时还没有相关订单;其他五家企业都表示,暂时没有取暖设备出口欧洲。
03
欧洲爆买?“没有传得那么夸张”
在英国一家床上用品网站上,首页正在推荐电热毯,售价75英镑(折合人民币约615元)。这款电热毯产地来自中国,贴的则是英国本土品牌。
节约能源,是电热毯在欧洲市场推广的基本逻辑——它比开暖气更便宜。不过,在法国东北部城市斯特拉斯堡生活的赖女士告诉城叔,“电热毯这些取暖设备,在西欧并不适用,这边的人大多没有这样的使用习惯。”国内所传的欧洲人“买爆中国取暖神器”,在她看来,“没有传得那么夸张”。
据赖女士观察,在她和周围人的生活中,“取暖还是要靠暖气,只是今年政府下调了温度标准,要求室内温度不高于19℃”。
图片来源:央视网
和过去相比,另一个区别是,气、电、油等能源费用普遍上涨。不过,赖女士表示,“用多了就多付些,没有太在意要付多少钱”,也没有对生活造成太多的影响,毕竟“现在还热,不需要开暖气,出行只需要穿一件长袖”。
同样,在德国从事跨境贸易业务的陈先生也在媒体采访中提到,今年9月、10月,德国一些城市开始下雪、陆续供暖,“20%的暖气费涨幅,没有那么夸张,大家还能承受。可能卢森堡那边涨得厉害一点。”
除了产品在供暖方面的可替代性存疑外,出口欧洲的电热毯等供暖产品,还有一些既有问题有待解决——
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综合海关总署和中国贸促会浙江省委员会网站消息,出口欧盟的电热毯“加工制造没什么极其复杂的工艺,对设备和技能要求也较低”,“平均下来一条价格只有90多元钱”。
季节性产品,风口短暂。因为担心即将来临的冬季燃气不足,所以催生了临时应季的采暖需求,但电热毯等产品的制造本身,并不是先进产能的代表。如果欧洲能源危机缓解,那些把电热毯规划成长期利润增长点的企业,可能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
出口需认证,质量有待提高。城叔查询了解到,有欧盟国家反馈电热产品不合格的信息。比如欧盟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官网消息称,中国出口的电热水袋出现了“袋子不防水”“电气绝缘不充分”“耐热性不够”等问题。
总而言之,过度看好生产供暖设备“送温暖”这件事并不理智。
浙江省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王健几天前也回应说,要保持清醒,防止盲目增产造成产能过剩,“我们在对外贸易中要更多着眼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字 | 吴林静
*头图来源:新华社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