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新媒体刘芬
编辑|蒋世洲
5月24日,陆金所控股(卢。US)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回购不超过3亿美元的美国存托股票。同时,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还将在未来6个月内用个人资金购买该公司总额不超过500万美元的美国存托股票。陆金所控股公告称,股份回购计划反映了公司管理层对公司基本面和长期增长的信心。
《财经》新媒体注意到,5月24日收盘时,陆金所控股报12.61美元/股;10天过去了,截至6月3日收盘,报12.65美元/股,仍低于发行价,总市值311.48亿美元,比C轮融资394亿美元的估值低了20%。总体而言,预期的提振并未反映在股价中。
2020年10月,陆金所控股、蚂蚁集团、JD.com数码分公司齐聚资本市场,三大金融科技巨头展开IPO竞赛。市场以为三大“吸金兽”要掀起一场金钱大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政策大变局。最终,陆金所控股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抢滩上市”,后两者上市失败。
作为陆金所曾经的“同行”,转型后的“金融科技独角兽”率先登陆资本市场,但股价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上市首日破发,收于12.85美元/股,较13.50美元/股的发行价下跌4.81%。
从股价走势来看,lufax Holdings在去年11月中旬达到20.17美元/股的峰值,之后股价震荡盘整。2021年4月底开始经历一波下跌,5月11日创下9.85美元/股的新低。
有业内人士认为,陆金所控股近期股价表现低迷可以归因于行业监管的收紧和不确定性,以及对零售信贷业务担忧的回应。陆金所控股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很强,近期的调整为其估值修复创造了空的空间。
也有声音认为,陆金所控股转型后本质上仍是“金融中介”,在风险控制上有优势。其技术驱动力与其他巨头相比仍显不足,估值也会受此影响。陆金所控股面临的现实是,离开P2P业务后,需要找到真正有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方向。
十年蜕变
作为一家背靠平安的P2P平台,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被业界称为“中国平安的亲生儿子”、“P2P一哥”。过去十年,陆金所经历了数次转型,从陆金所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历史。
陆金所控股联席CEO计葵生曾总结,陆金所的商业模式分为四个阶段:网贷平台和线上运营阶段是1.0倍;2013-2015年,成为面向2.0时代的跨行业运营开放平台;2015年后不再专门做P2P业务,转向综合理财平台是3.0时代;2018年以后,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应用,我们规划一个智能化的在线财富管理平台,这个平台被称为4.0时代。
具体来看,从2013年开始,陆金所对其运营进行了多次调整,逐渐淡化其P2P标签。2016年底,陆金所表示,从即日起,金鹿服务将作为点对点借贷中的中介机构,承担平台的信息采集、发布等服务。2019年8月,陆金所全面停止新增P2P服务。截至2021年3月31日,陆金所网贷历史存量产品仅占客户总资产的0.9%。
零壹财经研究院院长余百成在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表示,观察P2P网贷平台转型是否成功有两个维度。一是历史存量是否清退,存量风险是否释放。存量风险不释放,也会拖累新业务;另一个维度是新业务是否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规模,比如获得金融牌照维持过去的信贷业务,或者转型后的贷款辅助、技术输出等业务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据他分析,从陆金所控股的角度来看,原来的网贷业务期限较长,所以存量业务清退需要一定的时间,从存量规模来看已经接近清退。另一方面,陆金所控股的贷款援助业务得到了规模化发展。2020年,98.4%的资金来自银行等第三方,陆金所控股也获得了消费金融牌照。可以说,陆金所控股已经撕掉了P2P的标签。
在将自己定位为“技术驱动的个人金融服务平台”后,陆金所控股现在拥有两大核心业务: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前者主要为中小企业/工薪族提供贷款,以“安全普惠”为主;后者为中产阶级和富裕人群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lufax”为基础。陆金所控股将这种商业模式称为“中心辐射光资本”。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完成壮士断腕转型的陆金所控股,其新业务饱受质疑,业绩“增长神话”可能难以延续。
“新业务”没有成为“强有力的武器”
仔细分析其业务可以发现,所谓的“轻资本”更像是一个“金融中介”,已经独立上市的陆金所控股在相关业务上并未能摆脱对平安集团生态和品牌背书的依赖。